「本文来源:中国税务报」
翻译《共产*宣言》的人,该是怎样一番模样?不久前,参观过陈望道故居后,我终于有了一个更加具体的认识。
从义乌分水塘村走出去时,他叫陈参一;年2月回来时,他叫陈望道。
一
母亲喜欢叫他小名“融”,或者“明融”,“明”是族谱里的字辈。
日本留学期间,还叫“陈参一”的他,成为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那批“新青年”。年1月,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横行与标点》,首次署名“陈望道”。望,寻找、探索;道,道路、真理。
他改名后,两个弟弟也分别取名“伸道”和“致道”。
在当时,他选择的是一条更少人走的路,这使得一切都不一样。
二
年寒冷的早春,他再一次出现在分水塘村。村人仍旧喊他“参一”,母亲仍然爱昵地叫他“融”。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回乡,他的行李箱里装着英文版和日文版两本书,他要全部翻译出来。要想全部译完,难度很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谙熟马克思主义理论、通晓英语日语、具有深厚的国学底子。
那一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的人屈指可数,历史选中了他。
他一头扎进老宅的柴房,两条凳子架起一块木板组成书桌,潜心翻译起来。乡邻有时会好奇地趴在门缝里看,只见:一碟墨汁,几册书,一摞纸,一盏昏*油灯,一个入神到入魔的人。
要怎么译,才能做到信达雅?
要把抽象晦涩的换成直白鲜活的,比如,将“农业的革命”译为“土地革命”,将“革命要素”译为“革命种子”;要体现鲜明的立场,把英文版中的“they(他们),their(他们的)”,译成“我们”“我们的”;要把日文版的地名错误纠正过来……他时而眉头紧锁,时而站起来踱步,实在是“费了平常译书的五倍工夫,把彼底全文译了出来”。
一个多月后,当新的阳光照进柴房时,他携着比来时多了一叠稿纸的手提箱,踏着蜿蜒的古道,离开分水塘村,前往上海。
三
陈独秀捧着这位“小陈教授”的译稿,读到最后,忍不住大声吟诵:“万国劳动者团结起来呵!”
不久,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宣告成立,研究会成立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就是审校、研讨这本译稿。为出版这本译稿,研究会专门开设一个名为“又新”的小型印刷所。
年8月,译稿出版了。
小32开的小册子,中央印有大幅马克思半身坐像,上书:马格斯、安格而斯合著,陈望道译。
无扉页,无序言,无目录。
它就叫《共产*宣言》。
看起来普通不过的小册子,却“推开了正确的大门”,无数先进知识分子在这本小册子里找到了真理的味道。这是“红色中华第一书”,它将改写中国历史。
四
因为性格刚烈,他年轻时被称为“红头火柴”,翻译《共产*宣言》后,被列入当局的黑名单,多次险遭*手,诋毁更是不断,他被描述成一个流氓无产者形象:爱抽美丽牌香烟,常穿一件破大衣……
确实,陈教授总是穿着一身深色长袍,抽土制香烟,能在朋友家里臭虫很多的床上一觉睡到天明,在一家茶馆里啃烧饼,他说:“这样经济了时间,也经济了力。”
但在学生眼里,陈教授的课上得好,条理分明,深入浅出,还常冒金句,如“我不教学生做绵羊,我教他们做猴子”。
他好像老是在赶路,在思考,虽然步伐平稳,但并不悠闲。你和他点头,他的回答也是淡淡的,感觉不那么容易亲近,但若去他屋子里讨论“的、哩、吗、了”,他会高兴地和你谈上三四个钟头,还会给你递上一支香烟。
他始终信仰共产主义,一直战斗在教育文化战线。年,他写成《修辞学发凡》,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修辞学专著。年,他主编的《太白》半月刊创刊。“太白”意为“启明”,还有一层意思,比“白话还要白”。杂志文风清雅,也泼辣英武,和他的性格一样。
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他筹建了复旦新闻馆。晚年,他又把几千册书籍全部捐赠。
他一生都在用信仰把“陈望道”这个名字擦亮,但他只喊自己“教书匠”。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浦江县税务局)-08-:00:00:0方小英心有所信,方能行远/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