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樟木乡源坑村,地势东高西低,狭长的盆地上依山而建的民居,形成几个建筑群,其间是莲田和稻田,这登高一望便把村舍田园尽收眼底的地方,周围远处的峰峦,山并不高峻,植被并不茂盛,却孕育出两条潺潺不绝的山溪,细流如线,养育这里的田地,池塘和花朵,这里翠峦峻岭,绵延广阔,数峰并列,中峰独秀,云雾飘渺,直刺云天。
这里位于县城东部,距县城38公里,算是个非常偏僻的地方,老一辈子的人,都是以种几亩薄田为生,村里要是有谁去了一趟县城,那可以算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了,因此,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小乡镇。
然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祖祖辈辈在这里受着贫穷煎熬的源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从从井冈山下来的红军队伍,来到村里宣传革命,使村里不少穷苦出身的年轻人心里波涛翻滚,红军为农民众打天下的政治主张,正符合大家的心愿,大家都认真思索着,认为红军才是为穷人争天下的军队,只有参加红军为穷人出力,才是自己做好事情的初衷。
尤其是村里不久以前参加红军的谢立全,因吃苦在前,冲锋在前,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各方面进步很快,很快成了红军的连指导员,村里人一看,原先的放牛娃都当上了军官,一时间村里的青年纷纷踊跃报名参加红军,短短几天功夫,源坑村和邻近几个村就有名健儿报名参加红军,被毛泽东称赞为“扩红模范村”。
当年,村里有一名叫张17岁的青年,也报名参加了红军队伍,和他的这些同村人一起,编入当时红八军团、后转入红五军团三十七团。
张富华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一颗红心向着党,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努力,学习认真,作战勇敢,得到组织和同志们的信任,很快由战士、晋升为班长、排长、连长、指导员、营教导员等职务,成为红军队伍中的骨干,革命激流中的坚定战士。
张富华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五次反“围剿”作战及中央红军长征,开始了他一生的革命生涯。在历次战斗中身先士卒,作战英勇,指挥得当。
特别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张富华所在部队红八军团开始长征,他当时担任连指导员,在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湘江之战,中央红军苦战五昼夜,从广西全州、兴安间抢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但人员减少60%以上,惨烈的湘江之战,张富华所在的第八军团,损失尤其残重,几乎全军覆灭,后来,一个军团剩下几百人编入红五军团。
这场战斗打下来,张富华同村参加的人剩下寥寥无几,终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然而,长征之后他并没有停息,张富华所在红五军团奉命成立西路军,跟随着军团长董振堂出发。
在祁连山下、河西走廊,这支部队孤军奋战,伏尸盈雪,兵力悬殊、粮绝弹尽,特别是高台一战,红五军团首长壮烈牺牲,张富华带着10多名幸存的干部,自动组织溃散战士,成立游击队独立团,坚持斗争,没有想到的是,独立团遭到马步芳骑兵团围攻,独立团战士大部牺牲,剩下张富华几人突围,忍饥挨饿,冰天雪地,饥寒交迫,后来,几个人乔装打扮穿过茫茫沙漠,走过渺无人烟的荒野,终于回到了延安。
回到延安后,张富华进入延安抗大学习,后奔赴抗日前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后任团政委、师政委、东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等职。
建国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屡立战功的人授予军衔,本来,按照他的经历、资历和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可以自行申报少将,战友们也都称他完全可以评得上。
然而,那时张富华积劳成疾,已经身染重病,医院治疗,就主动写信主动让位给身体更好的人,便授予大校军衔,当时有战友们都戏称,本来可评少将,自降大校,你可以称开国第一大校了。就在授衔的第二年,解放后才七年时间,张富华因晚期肺气肿在南京逝世,年仅45岁,英年早逝。
张富华主动降级,主动让贤的高尚风格很多人赞叹不已,敬佩不已。
张富华的夫人田明,生有三子一女,女儿张宁,就是当年大名鼎鼎,命运坎坷的号称全国第一美人的“林立果之妃”。
张富华大校的女儿张宁身高一米六八,长腿细腰,身材很匀称,椭圆脸略显消瘦,皮肤白净,高鼻梁,一双眼睛漂亮而有神。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筛选,经过广泛撒网,层层筛选,叶群将张宁的美貌用九个字形容,集“古典美、现代美、病态美”于一体,气质非同一般,这段历史曾经在全国引起轰动。
然而,世事无常,命途多舛,张宁的命运也有点类似于父亲张富华,既幸运又历经坎坷,她的父亲经历同村参军的人剩下2人,一个军团剩下几百人,一个独立团剩下几个人,他却能神奇般活过来,正要过幸福生活的时候,英年早逝。而张宁在全国数万人的挑选中,剩下她一个人被林立果看中,没有过门的小媳妇,却遭受重大变故,她的公婆和未婚夫丧生温都尔汗,她也因此陷入困境。其经历令人嘘唏不已。
今日张富华的老家源坑村,一条青石阶小道,蜿蜒盘旋而上,两旁树木参天,连绵不断,山风劲吹,古木萧萧,置身于此,恍如蓬莱仙境。但他父女的故事依然在村里传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