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能不能治好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里箬渔村,穿过石头巷弄,我来到海边
TUhjnbcbe - 2025/3/15 18:03:00

本图文为作者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温州旅游体验师朱小芹(无晴):我慢慢地走,静心做事情,安心过日子,欣赏沿途的风景。在喧嚣都市里,觅得一粒柳芽,一朵鲜花,一刻清静,会由衷地快乐。在荒野大漠上,发现一星灯火,一缕炊烟,亦会无比快乐。如是。

石塘,位于温岭市东南濒海处,是一个古老的渔村集镇。本世纪初,因一缕曙光而逐渐走红的石塘,也是“诗和远方”的代名词。

趁着天气晴好,来石塘小住。因为石塘是个有山、有海,有故事的地方。

初来乍到,跟着导航,我和同伴就在镇上漫游开了。打开车窗,大海的气息愈演愈烈,海腥味扑鼻而来。

大海就在眼前,一艘艘来自各地的渔船,停泊在港湾。穿过隧道,经过大桥,绕过街巷,我们来到了码头。

里箬村是在通往小箬村的途中遇上的,就在一条隧道的旁边,安安静静的,一点也不起眼。

我们到了海边,码头上泊船列阵,桅杆飞扬。路尽,问了当地人,得热情指点,说上山即是村庄。拾级上去,便走入里箬村。

顺着石阶往上走,村口的三角梅肆意盛开,远远望去,簇簇嫣红,摇曳生姿。里箬是一个位于半山腰的村落。

“山崖突出海中,环抱了海,海又环抱了山崖,石头山、石头屋、石头村、石头城。”这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对石塘的描述。在里箬村,抬头是山,远眺是海,低头是石子砌成的小路。

古朴的渔村,静泊的港湾。“千户石屋鱼鳞叠,半住山腰半水滨”,里箬村的石屋密密麻麻,高低错落,像一个个火柴盒,被人往山野间随意一放,渐渐将山覆盖。

石屋与石屋间由一条叫金涯尾路的主道贯通,沿途巷弄纵横交错,相互联通。我时不时地拍上几张照片,分享给好友,独特的风景引得一片羡慕。

因台风是这里的“常客”,石头房子耐磨好修建,是海边建房的最佳选择。石屋规模小一点的,呈一字形排列。规模大点的,形成合院式院落。

每家屋顶都压有抵拒台风的石块。漆黑的瓦片,土黄的石块,一圈一圈密集在一起,仿佛在屋顶镶了美丽的花边。

推门走出来的,都是村里的白发老人。他们坐在门前休憩,或摘着手中的青菜,日子过得悠然从容。

村里的院落朴素也不失情趣。厚厚的墙体,装饰砖砌漏窗,以绿釉花砖间隔。又或者,在墙体上开一个石花窗,顿时增添了情趣和变幻感。

院落的阳台上,还摆着一盆盆绿植,红花绿叶,格外好看。山海边的院子里,不挑地儿,给它一捻黄土,便能快乐地生长。

三百年前,来自福建的陈氏一族发现了这方乐土,渔捞生产,渐渐扎下了根。随着陈氏一族的繁衍生息,一座又一座石头房子在里箬生长起来。

时光悄然流逝。石屋在老去,里面的住户也老了。年轻人渐渐从石屋里搬到了山下。这个曾经千人的小渔村,现在村子里只有几百人。古村落空巢化现象严重,这是城市化背景下,浙江农村的一个新现象。

村里有座著名的建筑,叫“陈宅”,就是陈和隆旧宅。陈和隆为箬山福建后裔,旧时的里箬村渔业大亨。其祖先定居于里箬,传到其祖父,“始置渔船”。到陈和隆时,“三世经营航运得宜而告富有”,从此发展航运事业,富甲一方。遂于民国年间“第层楼、建杰阁”,造起一座冠绝其时其地的宅第。就是如今位于金涯尾路39号的陈和隆旧宅。现已是省级文保单位。

踩点当日不遇看守人,我们徘徊在高砌如堡的旧宅旁。石库门旁,一株紫藤沿着墙头攀爬着,走进一看,竟树龄逾百年。

花园与前楼之间夹峙着一座石砌碉楼,高五层,巍然耸立。旧宅分为前后两座四幢屋,一个小花园、一座石砌炮台。

最有看点的陈宅与海相邻,从对面看过来,陈宅就建在海里,海浪时刻拍打着其外侧墙基。从里面看,面海一墙开有两扇水门,涨潮时,船可靠水门。海也就这样被融入了石屋之中。

“依山作屋,架海为庐”。也许对于陈和隆来说,一生奔忙,也不过是建一座老宅,在家门口听一听涛声吧。

每逢春节、元宵,独具闽南民俗文化的大奏鼓都会在这里上演,舞者男扮女装,脸上涂抹油彩,点上红晕,装扮成“渔婆”,边走边扭。伴随着铙钹锣鼓,旋转出一片喜庆。

如今大奏鼓已经走出了石塘,成为中国渔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大海边,山坡上,阳光微暖,时光正好。里箬小村,就这么凝固了时光,吸引着许多像我这样或者不一样的人们前来探访。

走进村里,面向海边,忘记平常的琐碎和纷扰。在这儿留下欢笑和脚印,然后转身离开,再回去过各自的生活。

交通:建议自驾,导航直达

门票:免费,全天可参观

亮点:石塘石屋,陈和隆旧宅、从石头巷弄走到底,直抵海边

1
查看完整版本: 里箬渔村,穿过石头巷弄,我来到海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