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过这些的市民应该年纪老大不小了,这些大多数都是70-90年代的。现在大多数都是用电子订票用手机扫一扫就可以进入公园里面,很少还有像以前的纯纸质的门票了。
70年代前期的园林门票多为简易纸票,幅面小,文字简单。而博物馆门票已印制得比较精细了,出现简单的花纹和图案。体育门票、展会门票陆续出现。
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中期的门票其内容已经丰富了很多,彩色纸票开始出现。
如今,门票的花样更是五花八门,除了我们经常见到的纸质门票外,还有塑料门票、工艺门票、纪念币门票、隐形门票等。门票不止是出入凭证,更是承载景点的文化价值,宣传了景点形象。
记得在小的时候,在上小学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还要去烧水煮饭,用的火柴就是这个牌子,而现在就很少在用火柴了,大多数家里都是煤气灶或者电子炉之类的,再者就是用打火机,很少还在使用火柴。
还有粮票,估计不少70、80后应该会看见过吧……那时候,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
年,国家进入了节粮度荒时期,城市居民的粮食定量进行压缩,副食品供应严重不足。以前曾经凭票供应的商品,也无货供应。到年市场凭票供应的商品,达到了种。在那个时期,吃饭要粮票,吸烟要烟票,喝酒就得有酒票,就连一分钱买一盒火柴,也得用火柴票。
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长达近40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老百姓再也不用为找不到粮票发愁了。
来源|梧州的那些事儿、鸳江乐淘
整理分享|泡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