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能不能治好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国最奇特民居形如火柴盒,由华侨兴建,已
TUhjnbcbe - 2024/12/13 17:07:00

说起华侨,如今在世界六个有人居住的大洲中,任何一个国家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中国人在海外拼搏,给世界贡献着智慧和财富。同时,中国的侨乡文化也在实时牵挂着海外游子的心。历史上,中国岭南地区因为拥有众多前往海外谋生或定居的本乡人而多出华侨,而如今的侨乡在华南各地也较为常见。侨乡的形成,事关中华民族一段绵延千年、至今不衰的人口迁徙史。而每一处岭南侨乡的背后,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段历史和故事。

广东省开平赤坎古镇的堤西欧陆风情街上骑楼沿着河渠绵延不绝,是游客最喜欢的拍照景点,也是媒体报道出镜率最高的地方。桥下的关族图书馆也一如昔日,室内挂着红灯笼、老式风扇,墙上悬着条幅、关公像、旧照片、书楼的画作,几位老先生在此阅读、写着东西,静悄悄的,时光就是如此一点点溜走。

赤坎镇还有一座司徒氏的家族图书馆(过去图书很贵,只有有钱人家才藏得起书,没钱买书的乡邻只能向富户借书看),建于民国十四年(年),晚于关家书楼五年。据说这两家都是当地的望族大户,以塘底街为界划分地盘,前后争斗了几个世纪,七骑士两家的长期竞争关系也间接促进了赤坎的繁荣。

这关家人的祖上第十七世祖关圣徒(-)夫妇曾出于防匪防洪的目的个人出资于明朝嘉靖年间(-)在村后高地建起迎龙楼,后者是开平现存最老的碉楼,有年的历史。迎龙楼高3层(约10米),砖木结构,用明朝土法烧制的红泥砖砌成,第3层在年修复时改用青砖。碉楼四角突出,每层均有射击枪眼。

像这样的红砖楼在开平很少见,后来建设的碉楼多是石楼、夯土楼、青砖楼、混凝土楼等,最多的混凝土楼都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水泥是英国的进口货“红毛泥”,混合上砂石以及钢材,楼体极为坚固,据当地人说,战乱时村里人都躲在碉楼里,兵匪的枪炮打不透。

碉楼的出现也算是无奈之举。清末统治腐败,民不聊生,沿海人民大批外出谋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三次有规模的人口迁移;与此同时,西方殖民者开发南洋急需大量廉价劳动力,于是契约劳工,即“猪仔”应运而生,在福建、广东、海南涌现出大量“猪仔馆”,向外输出劳动力,而澳门成为了猪仔向南洋输出的集散地。与其他侨乡有所不同的是,当时美国、加拿大、澳洲兴起淘金热,开平的侨民多被贩运到美洲。

对多数外出谋生的人而言,这是一条充满血泪的不归路,而少数幸存下来的“金山伯”则把赚到的钱寄回老家,或者回乡置地建房。自明朝以来,开平就因位于四县辖区边缘治安混乱,土匪猖獗。有统计,仅年至年间,开平较大的匪劫事件就有71宗,杀人百余,掳夺耕牛余头、财物无数。

从海外回乡的那些“金山伯”只得建起居住与防御于一体的碉楼,在楼层中配置铁门、铁窗、枪口,内部储藏枪械、铜锣、探照灯和粮食;另一方面,为了建设“理想家园”,他们根据对旅居地/国建筑的建筑印象、风光明信片,结合中国传统建筑,展开看想象力,大胆设计,建造出了外观像极了立着放的火柴盒一样的碉楼民居。

这些碉楼汇集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风格、不同宗教文化的建筑样式,有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拱券、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伊斯兰风格拱券、欧洲城堡构件、葡式骑楼……显示出无比的包容性和奇异的建筑艺术魅力。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种杂糅了东西方建筑文化特征的开平碉楼,却在百年之后被联合国纳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当中(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村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今天游客们在广东开平地区能看到的碉楼,绝大多数都是建于民国时代的。碉楼之美不仅在于它本身,还因为在它周围有田野、村落,有炊烟、晒谷,有鸭子肆无忌惮地在小径上穿梭……这些赋予废弃的碉楼以生机,使碉楼像一位垂暮老人看着子孙在田间劳作,也让人禁不住想要更深入地探寻它曾经的故事。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最奇特民居形如火柴盒,由华侨兴建,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