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能不能治好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002导论欧丽娟红楼梦的基调总纲
TUhjnbcbe - 2024/7/5 18:36:00

台大欧丽娟老师讲《红楼梦》个人笔记,仅供个人参考阅读。

1.曹雪芹家族的历历往事并不等于《红楼梦》的内部描述。

在红学内部,形成“曹学”,进行家族考证,作为《红楼梦》本事的来源。这个做法有利有弊,有利的地方在于我们可以更了解创作背景,缺点在于我们可能会把小说沦为所谓的传记纪录。传记记录和小说创作是有距离的。

如果我们过度强调曹家的历史,多少会让我们对红楼梦有穿凿附会的联系和解读。

2.脂砚斋:曹雪芹是哭成此书。

脂砚斋:能解者方有心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亡,余长哭芹,泪已待尽。

众人皆团圆,曹雪芹面对孤独的沉重的病体,挥别他手边仅存的书稿,只有眼泪和他呕心沥血写出来的书稿作为他唯一的殉葬。他的死与林黛玉有异曲同工之妙。

欧丽娟老师将曹雪芹写红楼梦联想到卖火柴的小女孩。曹雪芹一无所有,在一片黑暗之中,擦亮手中仅剩的火柴盒,燃烧出短暂的光亮和温暖。在光亮和温暖中,彷佛重新又活过一次。曹雪芹也是如此,唯一能够燃烧的就只有他的回忆。这些回忆的点点滴滴都是他即便失去了所有的一切都不会磨灭的,这才变成他创作的对象。

尼采:一切的文学作品,我只爱用血和泪写成的。

红楼梦创作后,只在少数亲友圈之间流传,非常狭隘,局限在北京一地旗人圈子里。曹雪芹的写作在清代乾隆的文化圈中有高度的孤立性。曹的写作既不为名也不为利,每一个字都是发自灵魂深处,非写不可的东西。他的名字甚至在民国后经胡适考证才被考证出来。

3.脂批的真正价值

脂砚斋的出身背景与曹雪芹相近,脂批的价值在于透过脂批的价值观,了解曹雪芹的价值观,提供了让我们理解曹雪芹创作底蕴的比较接近的指引。

清末文人三恨:一恨河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脂砚斋读过后面那些回,他的评点对理解《红楼梦》有帮助。

4.从文学艺术的眼光看《红楼梦》

鲁迅:《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马尔库塞:真正的乌托邦是根植于对过去的汲取中。

欧丽娟老师阐述:《红楼梦》是一个事后追忆的文学,曹雪芹在失去一切后,重建他所拥有的过去,而重建过去,只有透过虚构,透过写作才有办法达到。所以他的写作基本上很微妙地交杂繁华与荒凉、成功与失败、是与非,某个意义上来讲,是因为他是在对过去的汲取中去重新创造一个他人生或者是这个世界的乌托邦。

梅新林《红楼梦哲学精神》对红楼梦有三个层次区分。

第一个层次,《红楼梦》是青春生命的挽歌。

第二个层次,一个贵族家庭的挽歌。(所以,以我们读者的见识和阅读经验,可能会错视红楼,所以阅读一定要让自己消失)

欧丽娟老师阐述:作者事实上也在哀悼他所依赖,甚至所根植乃至于赋予他创造他的那个家庭背景的失落,曹雪芹也是充满了悲悼之情。(曹雪芹没有反对自己的阶级)

第三,也是尘世人生的挽歌。

《红楼梦》第一回,石头想要幻形入世,到人世间来受享时,一僧一道劝阻他“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脂批道:“四句乃一部总纲。”

5.驳: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为了反封建、反礼教,抨击贵族的虚伪腐朽。

第一,曹雪芹来自贵族阶层,《红楼梦》是贵族家庭的挽歌;第二,贾宝玉情痴情种的特性决定于这样的公侯富贵之家;第三,从小说的描述里也可以发现,贾宝玉跟曹雪芹深深眷恋他已经失掉的这一切。

脂砚斋赞赏曹“非世代公子,你再想不到此”。

曹雪芹生于“大家”,“大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家族使命就是让这个家族继续活下去。个人只不过是依附于这个家族的一个成员,家族绵延,才能裨益他们的祖宗根基,让世世代代可以持续传承下去。因此,继承人很重要。

“宝玉”被选为继承人,贾家家族生命的延续被寄托在宝玉身上,他责无旁贷,也是他人生的终极任务。是否完成这个任务不仅是个人实现的问题,更要面对百年祖先。整部书,正式出于他没有办法完成这样的使命,出于惭愧之情,创作而成。

书中偈语“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脂砚斋认为“无材可去补苍天”是这部书的本旨,“枉入红尘若许年”是惭愧之言,呜咽如闻。《红楼梦》这一部书系自愧而成。

《红楼梦》的创作是曹雪芹的自忏之言。脂批: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八个字是作者一生残恨。

6.驳:《红楼梦》与《西厢记》类似,为了张扬所谓的恋爱的追求/婚姻自主失败,而感到的悲哀。

红楼梦与其他爱情小说和戏曲完全不同。

诸联(清)《八家评批红楼梦》:自古言情者,无过《西厢》。然《西厢》只两人事,组织欢愁,拟词易工。若《石头记》,则人甚多,事甚杂,乃以家常之说话,抒各种之性情,俾雅俗共赏,较《西厢》为更胜。

欧丽娟老师阐述:《西厢记》的主角就像生活在一个社会真空状态,其他人只是充当调味剂角色。因此,往往会扭曲人性的真相。因为人性的展开,人性的实践,一定都是在复杂的人际网络里。

1
查看完整版本: 002导论欧丽娟红楼梦的基调总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