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采用“中体西用”的策略,不仅将“洋枪洋炮”放置在了文化制高点的位置,更是打破了“华尊夷卑”的观念。晚清士大夫、知识分子、平民百姓逐渐走出了“华夷之辨”的狂妄自大,“夷人”的称谓也逐渐被“洋人”取代。或许最初的“洋”字带有鄙夷与不屑,但第一次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将“洋”字的地位逐渐提升,以至于超越“华”。“洋”越来越代表着先进、文明、潮流,在某种程度上“洋”实现了文化的征服。
洋务运动
“洋枪洋炮”在被晚清政府推崇的同时,大量贴着“洋”字标签的事物涌入中国,取代各个领域的“土”事物。中国人开始接受西方的一些生活方式,进入到士大夫与士绅阶层的日常生活,原来的所谓“奇淫巧计”被文人士大夫抵制、批判。在葛元煦的《旅沪杂记》中列举了大量的上海“洋货”:东洋车、洋水龙、洋衣、洋皂、洋伞、洋笔等物品成了上海城市居民的日常用品。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报刊《申报》更是整版遍布洋布、洋药等广告。据说在同光年间,“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家庭不用一些进口洋货”。
洋火
那么,遍布晚清民国的“洋”名词,是如何一步步从中国人的观念中消失的?
新中国成立前夕,上海的《新民晚报》致力于寻找上海人生活细节中的“崇洋”心理,并加以抨击:“在殖民地气息最浓厚的市场上,许多狡猾的商家,为了鱼目混珠,常常用英文来做标签。......在上海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中以英文补习班为最多”,“殖民地民族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丧失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洋”的观念充塞着建国后的每一个领域,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要,但却窒息了国家的生产发展。因此,想要发展自己的经济体系,必然要祛除思想、生活中的“洋”观念。
洋油灯
例如在《新民晚报》的广告中出现了两则香烟广告,“飞马牌”和“双斧牌”香烟,两个广告最大的共同点是,包装盒上没有一个英文字,而别的牌子的国产纸烟都是写满了洋文。另外,在政策上政府乐意将“洋”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剔除:“为庆祝中国人民反封建封锁斗争的胜利,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宣传”,工商界决定将过去的“洋烛”改为“矿烛”,《新民晚报》十分乐观地宣告,这种做法说明中国已经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命运,标志着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已经死亡。当然,在物质极不丰富的时期,单方面的宣布可能过于乐观。直到年,一向依赖进口的石油产品可以基本自给之时,报纸上欣喜的说“油”冠以“洋”姓即将永远被革掉了。
洋车子
轰轰烈烈地去“洋”、去“殖民”运动,早期似乎是一竿子全部打到“洋名词”,但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洋火”我们可以用“火柴”代替、“洋油”可以用“煤油”代替、“洋钉”可以用“铁钉”代替,这些商品的名称本身带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色彩,祛除它们的“洋味儿”色彩十分有必要,但诸如“番茄”、“洋葱”、“洋槐树”这些植物类的名称用什么代替?亦或“咖啡”、“沙发”、“坦克”等音译词有用什么代替?《新民晚报》认为:洋油、洋布是工业品,这种名词的出现,既标志着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也标志着中国工业体系的落后,现在我们已经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工业体系,洋油、洋布等名词被取代是理所当然的。而“洋葱”、“洋槐”只是标识着它们的产地,反映我国劳动人民引进外国品种的成绩,算不上“崇洋媚外”,也不能说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洋火
当然,“洋味儿”名词从中国民众观念中消失,并不是单单靠着提倡、宣传改变的。这是在学习和节约的基础上逐步取代的。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上海“艰苦朴素的风气逐渐形成,大商店的橱窗变得平淡无奇。身着西装的人越来越少,而穿着中山装的人越来越多。最有抱负的上海人开始学习使用新的名词,也掌握了人民大众、干部的含义。”社会观念普遍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把自己的生活趣味做到大众化,就像一条割不掉的尾巴,而大众文化趣味是需要通过群体生活培养出来的。
城市民众如何参与群体生活,那就是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学习”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各类报纸纷纷开办学习栏目,一些词汇逐渐进入到百姓的观念中,甚至在街头中也随处可见,批评和自我批评、检讨等词汇成为日常交流的常用词。“大家都热衷于学习,忙于学习,而且在学习中获得改变,获得安慰,学习成了与工作同等重要的事情”。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将新的概念如“火柴”、“铁定”、“煤油”等词汇输入进老百姓的观念中,并使其接受、使用。
洋袜
另一方面,节约观念也为新风气的形成做出贡献。解放前,由于时局动荡不安,物资短缺,国民党也曾多次提出节约观念。有报刊将建国前后的“节约”进行对比:叫穷人勒紧裤腰带,富人尽情浪费;叫百姓喝粥汤,自己吃山珍海味;表面上装节约,实际上挥金如土。建国后的节约才是真的节约:老板百姓的生活悉听自由,不加干涉,他们自己纸张用了一次又一次,一张信封翻了又翻。这种“利他”思想,将铺张的社会风气大大改变,许多“洋味儿”产品本身就是资产阶级享乐文化的代表,因此在节约风气盛行之时,这种享乐文化的代表自然而然的被大众排斥。
洋纸
“洋油”、“洋火”、“洋笔”、“洋纸”等名词远离中国民众的观念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前后用了几十年,直到年代,在中国广大农村和一些老人的观念里仍然存在、使用,而对于新生代的00后与10后,这些名词或许已经成了历史。但在40、50、60、70、80、90后一代人眼中,这些名词或许是回不到的过去,那是儿时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