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能不能治好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起底南医大奸杀案凶手人人赞誉的好人,
TUhjnbcbe - 2024/6/14 18:15:00

文/木舒

辣笔小尖椒专栏作者

年6月10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故意杀人、强奸犯麻继钢执行了死刑。

随着他生命的结束,曾轰动一时的悬案南医大奸杀被杀案,终于有了一个看似“圆满”的结局。

年,南京医科大学女大学生林某在教学楼晚自修时被奸杀,被发现时头朝下被按在了学校的下水道里。

28年后,因麻家另一位家属犯罪落网,警方发现他的DNA和当年凶手高度吻合,进而对他的家属进行DNA检测后,排查出了凶手麻继钢。

去年,当警方破门而入之时,他显得异常平静。

确实,多活了28年,这似乎也是他的“幸运”了。

一切似乎都在他的意料之中,但也在他周围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在周围人眼中,麻继钢是一个“好人”。

性格好、工作好、生活幸福、家庭美满、乐于助人......

甚至连他的家人都无法接受:他以前也就是混了点,但怎么会杀人呢?

随着麻继钢故事的完整,你会发现有太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很多时候好人和坏人似乎没有明显的界限。

一个人的人性似乎真的会随着经历而改变。

01

每次分析犯罪者的时候,我都会从他的原生家庭写起。

并非是想让原生家庭为他们的罪恶背锅,而是因为人性深处的性格特征,都会从原生家庭中找到答案。

这或许就是原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吧!

其实我觉得,麻继钢和一般那种具有反社会人格和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变态杀人凶手不同。

之前我写报社之人的时候提到,这类人因无情而绝情,所以杀人不会让他们有任何愧疚感。

但在“坏人”和“好人”中切换的麻继钢,和他们还是有所不同。

他好像更有普遍意义。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品行障碍,指的是青少年时期出现的持久性的超越正常逆反的行为。

常见的有打架、偷窃、虐待动物、逃学、酗酒、赌博、过早的性行为等等。

很多家长都觉得这就是正常的青春期叛逆,但其实这俩远远不同。

从对立违抗性行为,到攻击性行为,再到反社会性行为,倘若不及时干预,那这就是一个越来越疯狂的过程。

而青少年时期的麻继钢,就是品行障碍一个鲜明的例子。

麻继钢的父亲是一位军人,母亲是纺织厂女工,家庭条件还不错,但是工作的特殊性,也让他刚出生就被送去别人家寄养。

在个性形成的6岁之前,他的生活里没有爸爸妈妈。

而6岁时他去了爸妈那里发现,他还有个4岁的弟弟,这种明显的区分对待,让他和父母关系更差了。

更关键的是什么?是突然出现的爸爸和棍棒式的教育方式。

麻继钢从小就疏于管教,野惯了。所以他跟不上学校的课程,也不喜欢学校的生活。

这种在学校里的挫败感也让他三天两头逃课,经常性离家出走,就喜欢和小伙伴们上山下河,玩弹弓玩火柴枪.......

很好理解,因为在那里,他是自由的,他是强大的,他也能被“尊重”。

但他的父亲是非常强势的,军人出身的他也无法接受自己儿子如此顽劣。

管教是应当的,但是他选取的是“硬碰硬”的方式。

一言不合就开打,能动手绝对不动口,标准的棍棒式教育。

确实,在那个年代,这种棍棒式教育很常见,在很多父母心中,这没什么问题,且非常高效。

可你想想,一个孩子本就缺乏家庭关爱,敏感、叛逆,突然出现的没啥感情基础的父亲只会揍你,产生反作用不也正常吗?

所以麻继钢小学可能都没毕业,早早地就开始“混社会”。

因为胆子大、豁的出去,整天和一群混混在一起到处打架、偷东西,未满16岁时就因为猥亵12岁的女孩被抓,刚满16就又因偷东西,被判刑4年......

4年的牢狱,会改变一些心态。

但骨子里的特质,很难改变。

比如,是非观错乱。

麻继钢这类人为什么我觉得普遍?因为现在校园里太多太多了。

那群心智未成熟的不良青年,或许是受一些电影电视的影响,是没有正确的是非观的。

从小偷小摸到打架生事,再到猥亵强奸,他们很享受在犯罪边缘试探,甚至还会为干一些违法的事而未受到处罚而自豪。

这种是非观很可怕,因为这是“明知故犯”。

除非付出很惨痛很惨痛的代价,否则他们不会改变。

02

我后来一直在想,为什么4年牢狱还没让他顿悟?

扒完资料我觉得,或许是牢狱生活,并没对他的生活有太大改变。

你看,他服完刑后发现,父亲被分配去了一家外贸公司做车队负责人,他家在南京中心位置被分了套大房子。

而他出狱后,父亲安排他进了公司上班,还托人在老家,帮他找了个老婆......

之前我写孙小果时就说:妈妈和继父屡次为他“擦屁股”,才让孙小果的气焰越来越嚣张,这形成了一个死循环,让他出狱后继续作恶。

麻继钢没有那么厉害的爹妈,但是,他出狱后工作、婚姻,都很轻易地上了正轨,所以很快,他好了的伤疤又不疼了。

所以结了婚的麻继钢喝了点酒后去了南医大搭讪美女,在遭到对方的拒绝后,酒精上头的他,或许是自尊心受挫?就暴力胁迫林某,强行发生性关系。又因林某反抗,暴力殴打。最后担心罪行败露,一步步走向了杀人之路。

我发现:青少年学坏的第一步,必定少不了打架和性。

这或许是在满足本能的欲望。

而品行障碍的孩子,是很以自我为中心的。

他们往往自我感觉良好,受不了别人“忤逆”自己。

所以一旦硬碰硬,他们就会用极端的攻击行为来维护自己的“自尊”。

但我为啥说他和一般的报社分子心态不同呢?

因为从他的自述里看:他杀人后非常害怕。

遇到寺庙就去拜,还一直不愿意和妻子太亲密,甚至还迟迟不肯要孩子,因为害怕自己随时被抓。

但是慢慢的,随着警方调查陷入僵局,他就宽心了。

他就像是变了一个人。

变得太好了。

身边人眼中的他为人和善,也不争强好胜,乐于助人,很会察言观色,很会说话,所以无论领导还是同事、邻居都很喜欢他。

接替了父亲成了正式编制的司机,还被公司借调去过德国,甚至还持有两家公司的股份。

和妻子的关系也很好,后来还生了个女儿。

看起来好像是痛改前非,但一切的好在我看来都只为一个目的,那就是他不想死。

因为不想死,所以不能去自首。

因为不想死,所以要努力地隐藏。

怎么隐藏?就是要让自己完全不像个杀人犯。

你想想,他对身边人的好,是因为他是个好人吗?

不,我觉得他是在转移,利用对身边人的好,来平衡自己杀人的负罪感。

甚至在他自己的逻辑里,可能对妻子好,那他就是在对林某赎罪了。

说到底他在心理上就是一个半变态的杀人犯。

青少年时缺少管教和陪伴,让他面对自己的欲望时,完全不顾后果。

但后来,当他成家立业,工作事业稳定、家庭和性让他得到了满足,自尊上也获得了认可,那他就变“好”了。

他的坏是真的,之后的好也是真的。

但他人性中的恶是一直存在着的。

你会发现,好多犯罪之人一被抓,都是痛哭流涕地说后悔。

但是,倘若没抓到,他们也不会自首,反而可能会为自己逃脱惩罚而暗暗得意。

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没意识到,他们的恶已经在骨子里。

他们做的那些事不是“一时糊涂”。

而是只要不被抓,那就“一直糊涂”。

03

想来,从没有船过水无痕。

一个人的经历,总会在性格中留下痕迹。

而一个人的恶性行为,也总会让人抓住破绽。

对于大众来说,犯罪之人的故事,只有部分具有普遍意义的才有

1
查看完整版本: 起底南医大奸杀案凶手人人赞誉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