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能不能治好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又见奈良他们孤独,他们一直走
TUhjnbcbe - 2023/9/2 18:30:00

童话里,冬夜的小女孩饥寒交迫,无奈之下,她点燃了最后的三根火柴。火柴的微光里,她想象了无数的美好,为这个故事装点了一抹暖色。

但,她若不是冷到极致,又怎会去渴求那稍纵即逝的火柴光?只是最后,仍免不了横死街头的结局。

残酷童话,不外如是。

生活中的残酷,又何曾比童话里少半分?

“你像我女儿。”这是故事开头,国村隼饰演的吉泽对主人公小泽说的话。初听,并不会觉得有何深意。不过是一个半老的熟客大叔在居酒屋里对做服务生女孩的“调戏”。小泽当然也没有当真,虚虚应着,面无表情。

这句话的份量,在后来才慢慢体现出来。微言大义,一字千斤。

是的,看《又见奈良》这部电影,是一点一点感受到重量的。

故事很简单。小泽父亲的朋友陈奶奶来日本寻找养女陈丽华,机缘巧合之下,吉泽决定帮助她们,于是三人一路同行。

乍看像是一部揭开悬念的公路片,其实它是一部“纪录片”。慢慢揭开的,是一些残酷现实。

导演尽量想处理得云淡风轻,甚至连表达情绪的背景音乐都没用,但片子里到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忧伤与悲叹。

战争遗孤,这是一个现在不怎么提起,当事人也不太愿意提起的名称。倒不完全是出于屈辱,更多的,大约是出于一种撕裂和孤独。

说他们是日本人,可不会说日语,不被日本社会接纳,甚至连日本名字都没有;要说是中国人,身体里流的,倒是“纯种”的日本血。这种撕裂虽然可以靠情感去关怀去安慰,但终于无法化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环顾四周,还有谁和自己一样。这样的孤独,又有谁能体会?

他们要寻找的陈丽华就是一名遗孤。当她知道自己并非是陈奶奶亲生的时候,毅然决然地飞往人生地不熟的日本,去寻找血缘上的亲人。她离开了本应是他乡的故土,踏上了已是远方的故乡。这一去,就是十几年,直到陈奶奶再也收不到那一封越洋信。

她在日本过着什么样的日子?直到影片结束,其实都比较模糊,只知道她虽然证明了遗孤的身份,却没有在奈良找到亲人,于是继续在日本漂泊。

反倒是三名主要角色的生活,展现得非常细致。

小泽,遗孤子女,中日混血。在日本打工的地方,是小酒馆、水果加工厂这类比较低端辛苦的地方,生活自然不怎么宽裕。她和父亲也曾来日本寻亲。但是原本应该血脉相连的亲戚,却视之如雠,将他们赶了出去。父亲无奈回国,只留下小泽一人在日本坚持。她为什么要坚持?不得而知,但是,她越坚持越凸显出自己的尴尬。有名义上的“亲戚”却不能归属,没有归属感;原本要谈婚论嫁的男友,就因为对方父亲一句“我就问你为什么是个中国人”而谈崩,身份上也无法获得认同;更不用说有意无意的歧视和差别对待了。

无论她再怎么学习日本文化,试图融入,在排外的日本人面前,都是徒劳。

但这样的无奈,又能跟谁去倾诉?

“你得到你想要的吗,换来的是铁石心肠,可曾还有什么人,能让你幻想。”

她因帮助陈奶奶寻找女儿多次缺勤旷工,被老板训斥。可是她为什么依然要义无反顾?

大概,是她太孤独了,孤独到要靠完成别人的愿望,来获得一点虚妄的慰藉。所以她到后来,会哭得那么厉害,久久不停。

她并非有多伤心。只是一想到彼人的凄惨,又联想到自己的委屈苦闷,再也忍不住了。

坚强的伪装,总该放一放。

陈奶奶也是。亲子早夭,养女远赴海外。本来还能靠着她的信件作为牵挂,后来音讯断了,变成了彻彻底底的空巢老人。何苦一大把年纪只身来到日本这样一个陌生异国呢?小泽不愿意帮她怎么办?在日本要怎么生活?找不到怎么办?可以想见的、不能预见的困难那么多,她为什么执意要去?

如同片名的英文《Tracinghershadow》,即使只是影子,只是她过去的碎片,多少能产生一些“音容宛在”的错觉,仿佛就能在她身边,聊以慰藉。

她不能不抓紧这一缕飘渺的火柴光。

老警察吉泽,某天半夜打电话给小泽,让她再读一封陈丽华写给陈奶奶的信。

那一瞬间,突然把自己暴露:他的孤独,一点也不比另外的两人少啊。

原本,他(或者说导演)是试图掩饰的。那句“你像我女儿”,要借酒盖脸,才敢“名正言顺”,含含糊糊地说出。当被小泽看到自己女儿的长相,拆穿“我跟你女儿一点不像”之后,只能羞赧地低头笑笑(小泽也认真地对待了这句“玩笑话”)。第一次让小泽读信,也是寻了个“看看有什么线索”的借口。他知道这些信是女儿思念养母的,但是让她读出来,何尝不是自己思念女儿的曲笔?

再回想那两个场景,实在颇值得玩味。

这并非是导演着力要表现,却正面直视的另一个主题:空巢老人的孤独。

一旦发现这一点,他的行为,越看越觉得伤感:妻子已经故去,女儿远嫁东京,每天盘桓在居酒屋,贪恋的不过是一点灯光、热闹和烟火气。即使如此,也得回到自己的家,那个没有热气、没有光亮、不算宽敞却空旷寂静的家。打开信箱,里面却是空荡荡。有退休金又怎样,有女儿又怎样。到家里,不过又是继续独酌,“一杯敬过往,一杯敬月光。”醉了,就沉沉睡去,哪管醒来是一夜寒凉,或者一角阳光?

罗衾不耐五更寒,一晌贪欢。

日复一日,直到有一天不再醒来。

所以,最能理解他撒谎也要帮小泽她们寻找陈丽华的动机:他太需要找点事情做,也太需要和人交流了。需要到连日本人“不管他人事”的风俗都抛诸脑后,甚至身先士卒地,仿佛寻找的是他的女儿。

是的,他把这次旅程,当作寻找女儿、陪伴女儿的旅程。

山一程,水一程。

“我想回头望,把故事从头讲,时光迟暮不返,人生已不再来。”

不知他是否问过自己:是希望她们尽快找到,还是希望她们不要那么快找到?

虽然没多着墨,但是可想而知,女儿对他应该是相当疏远的,不然不会远嫁东京,只字不寄。而他对女儿的亏欠,也并非轻描淡写一句“当年忙于工作”可以带过。

所以,他看到邻居拿着银行账单,会脱口而出“是女儿的来信么”,也可以对着一个素无关系的陌生女孩子说“你像我女儿”。再不敢多言,守之以礼。

一个老父亲,亏欠如是,卑微如是。

有一个细节国村隼演得十分微妙,令人感叹老戏骨的层次和举重若轻:他们找到山里的一对遗孤夫妻,晚上住在他们家。两夫妻给三人表演《智取威虎山》,虽然水平何谈泛泛,甚至有点荒腔走板。

在唱的时候,镜头给到他扬起嘴角、似笑非笑的特写。

他不可能听懂京剧,更无从评价表演的好坏。他尽量面不改色,却仍然能看出,对于这个老人来说,一家人(即使并不是真的)坐在一起的天伦之乐,是他在用余生追寻的火柴光。

其实不光他们三人。孤独,是几乎电影里出现的每个人的注脚。不管是两夫妻,还是吉泽的前辈、豆腐店老板娘……每个人都镜头不多,但不多的镜头里,细细品味,都能品咂出“不足为他人道”的孤独。就像开挖机的老人(也是个遗孤)说的,大家都忙得很,各过各的,联系也不多。

这大概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孤独。

因为孤独,所以更渴望和人交流。

语言不通又如何?真正的交流,反而是不需要语言的。陈奶奶通过“咩咩”叫,就知道了肉店里卖的是什么肉;不懂日语的陈丽华和聋哑的管理人,反倒能畅通无阻地交流。陈奶奶和吉泽,更是光通过动作就完成了一次对话。

这一幕,导演虽然试图轻松搞笑,画面也尽量温暖柔和,但依然让观众看到了他们的辛酸。他们互换照片后,不约而同地戴上眼镜,然后细细看,让人感叹岁月不饶人。同时又想到:平时谁会没事给一个陌生人看自己家人的照片呢?何况他们互相语言不通。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选择把照片拿出来,互相指指点点。因为除了这个,再没有可以和对方聊的东西了。

对方看不懂又怎样?误会了意思又怎样?能有比相对无言更难熬么?

是啊,两夫妻为什么要在日本人面前唱京剧,豆腐店老板娘为什么自顾自地说当年去中国吃臭豆腐,吉泽的前辈为什么在试饮会上喝到被担架抬走,答案都在这里了。

后来,三人闯入了当地的一场祭典。用力敲击的太鼓、哀婉尖锐的笛子、合拍踩点的舞蹈、专注安静的人群……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他们挤过人群,挤过鱼龙舞。他们非为祭典而来,祭典也非为他们而办。它就是那灯火阑珊处,三人追着灯光而来,几番寻找,最终不得而出。

它就是陈丽华,寻寻觅觅,兜兜转转,只鳞片羽,无功而返。

最后,三人安安静静地走在深夜奈良的路上,互相不发一言。导演用一个长镜头,一直拍到画面暗淡,他们仍然在走。

他们在想什么?他们要走到什么时候?他们还找不找陈丽华?

没有答案。

对于吉泽来说,“亲子游戏”其实该结束了,但是他没有开口。

对于小泽来说,再找下去,工作就很难保住了,但是她没有开口。

对于陈奶奶来说,她似乎能感受到一点什么,她应该很想问,但是她没有开口。

各怀心事,默默同行。

因为一开口,火柴光就灭了。

陈丽华能不能找到,对于陈奶奶来说,已经不重要了。老人是敏感的,老人也是豁达的。她应该能猜到,但也没必要去戳破那个泡泡。

“人生苦短何必念念不忘。”

这个道理,另外两人是否明白,陈丽华又是否明白?

《又见奈良》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吉泽和小泽都是生活在那里的人,陈奶奶是第一次去,何来“又见”?

大概,这是对陈丽华而言。她忍受了冷眼、辛苦,到底没找到亲人。只能继续寻找,但惟一的线索断了,又该去哪里找?

哪里,又有什么区别呢?一样的举目无亲,一样的语言不通,一样的思念,一样的孤独。

不还是奈良?

“人随风飘荡,天各自一方,在风尘中遗忘的清白脸庞。此生多勉强,此身越重洋,轻描时光漫长,低唱语焉不详。”

语焉不详,也许是已经能追求的最好的结局了。

可是啊可是,那三个人该怎么办?

曾经相聚,最终还是得分开,回到各自的孤独里去。

“好吧天亮之后总是潦草离场,清醒的人最荒唐。”

残酷人生,不外如是。

只有邓丽君的《Goodbyemylove》让这段路不至于那么寂寞。

“Goodbyemylove,再一次拥抱你,让你的眼泪落在我的脸颊。”

“忘不了你的声音,你温柔的动作,你手心的温度。”

清丽甜美的嗓音,欲言又止的低吟。每一句唱的,不都是三人的不舍?

当然是不舍的。即使知道会结束,也想把这一刻拉长,再拉长。他们清醒,所以无奈,他们害怕,所以沉默。

他们孤独,他们一直走。

1
查看完整版本: 又见奈良他们孤独,他们一直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