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全是瘦长个,长着一色小脑壳。
平时挤着不吭声,出门办事就发火。
这是关于火柴的一则谜语。过去火柴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自从有了人类,火就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不说远古洞穴时代,人类钻木取火、烧烤食物时火的重要,就是在20世纪,我国广大城乡居民生活也必须依赖火柴烧火做饭,生炉子取暖。
洋火
在保定地区,人们把火柴叫做“洋火”。这里出现了个“洋”字。土语里怎么会加上个“洋”字呢?也许有人会以为它来自国外,其实火柴的发明是在中国。其中钻木取火的传说,可以追踪到远古时期火的发明。
相传万年以前,有燧明国,国有燧木,高大茂盛,名为火树,一天有只鸟用嘴去啄燧木,却发出了火光。一位圣人受此启发,折下燧枝钻木取火,这位圣人就是燧人氏。从此人们开始用两根木枝互相摩擦而生火,烧烤食物。这个传说故事在《拾遗记》中有记载:“遂明国有大树名遂,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至其国,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后来人们又发明了打火石。南北朝时期,人们将硫磺沾在小木棒上,借助于火种或火刀火石,能很方便地引火,这就是火柴的雏形,人们称为“麯灯儿”。“麯灯儿”是用木签做成,约5寸长,一指宽,一头涂抹上硫磺,放在火灶的旁边,既可以防潮,使用也比较方便。点燃时,用火石、火镰、火绒。在火柴出现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人们都是用“麯灯儿”作为火种的。
19世纪初期,我国引入火柴工业生产。当时全国成立了多家火柴厂,包括河北省的泊头火柴厂。鉴于工业技术的引进,人们就叫它“洋火”了。也有人习惯性地还叫它“洋麯灯儿”。
泊头火柴
“洋火”使用方便且安全,易点燃。它是把类似传统的“麯灯儿”放入一个小盒里。要想点燃,必须用火柴头在外面盒上猛擦,若火柴头与摩擦表面没有接触,火柴就不会燃烧。而“麯灯儿”则是“一擦即着”,与任何粗糙表面摩擦都能生火。就如一根棍儿扔进了炉子,脑袋低垂的一瞬间,“噗”的一声,着是着了,一摸眉毛也烧没了。“洋火”避免了这些安全隐患,细细的小红头,轻轻一擦,燃出火花后可随意用来引火,烧柴、点烟及引燃其他物品。
因为“洋火”的便利与安全,从一出现,便迅速被人们接受。当年也被视为贵重的物品。物质匮乏的年代,还曾定量供应,也因为这,虽然“洋火”的价格便宜,但每划一根“洋火”,都想做到“万无一失”,生怕有一点点的浪费。
随着打火机、电子打火器具等新型可燃产品的纷至沓来,“洋火”的功用日渐萎缩,火柴这一传统行业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就在年9月6日,一个百年老厂,亚洲最大的火柴厂——泊头火柴厂的最后一批设备被拍卖,风行一时的“火柴”成了一段历史,再难寻它的踪影,“洋火”也便从人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
文章来源于《老保定丛书》(第一辑)——《老保定方言拾趣》,作者幽之、马伊凡,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老保定方言拾趣——洋火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