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可是至关重要的生活元素,不仅白天可以做饭,晚上能够照明,而且冬天还能取暖,在野外过夜的时候,可以防止猛兽的侵害,真是一天也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不过,火虽然能给生活带来便利,但也是容易酿成火灾的危险隐患。所以古代人对取火的方式是很重视的,不仅需要安全,更需要便利。更为有趣的是,古代很多取火方式都与现代的物理原理有关,取火的时候,就像在做物理实验,现场过程非常具有仪式感。
一、摩擦生热方式
这种取火方式,起源于原始社会,学名被称为:钻木取火,是依靠干燥木材摩擦生热来引燃的。应该是诞生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方式。杜甫在《清明诗》中写道:“旅雁上云归此塞,家人钻火用青枫。”可见直到唐代,钻木取火的方式,都还是很普及的。
不过要仅仅靠木头间的摩擦生热,就将火引燃的话,对技术、力量和材料的要求真的很高,生一次火相当不容易。所以人们后来发明了加强版“火弓”,在钻木料的棒槌上,加一个可以来回抽拉的旋转轴,以便带动棒槌的高速运转,这样操作起来就方便省力得多了。
不过,摩擦取火真正的升级版是火镰。把一块镰刀形的钢条(火钢)固定,然后用燧石打击摩擦火钢,引燃艾绒条。当然摩擦取火最终的加强升级版是火柴,相信即便是在现代社会,很多人也都是使用过的,具体形式这里就不赘述了。
二、阳光聚焦方式
相信不少人小时候,应该都搞过用放大镜烧蚂蚁或者烧纸片的恶作剧吧?虽然小孩子玩这种游戏有点危险,但这可是物理学上,用阳光聚焦引燃的经典实验。而且在很久以前,聪明的古人,就已经学会用这种方式取火了。
古人还做了阳光聚焦引燃的专用工具-阳燧。一种光滑圆润的大凹面镜。而且通过阳燧取的火,火种来源于太阳,古人自然而然地会由此联想到与上天和神灵的沟通,从而为这种方式平添了很多神秘的色彩。正因为如此,这种取火方式,会应用在很多特殊的仪式上。不仅中国人使用,外国人对这种方式也很青睐。比如:采集奥运圣火,就一直沿用这种古老的取火方式,因为整个取火仪式庄严而神圣,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以至于影响到很多大型国际综合体育比赛,都会采用这样的形式,来表达人们对体育精神的尊重
三、供氧复燃方式
利用物理学上供氧复燃原理来取火的代表作,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火折子。这个活学活用的小物件,不仅使用方便,小巧美观,而且特别便于携带,真是古代取火设备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
已经燃烧的物体,会因缺氧而处在一种半燃半灭的状态,而当氧气再次充足的时候,它又可重新燃烧。火折子就是利用了这样的特性来进行制作的:先将易燃物点燃,然后熄灭火焰,之后将半熄灭状态的易燃物迅速塞进竹筒内,盖上盖子,造成竹筒内部的缺氧环境,但竹筒内的火星并未完全熄灭,使用时只需将竹筒盖子打开,吹口气,让氧气快速进入,尚未熄灭的火星就会复燃起来了。
看到这里,不知各位朋友会有何感受呢?想想古时候的生活条件那么简陋粗糙,可是人们居然利用自然规律,发明出了这么多精致实用的生火小器具,这样的聪明才智真是让人不能小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