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而飞机要飞得快,就离不开强有力的发动机。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一直处于追赶态势,欧美凭借其早数十年的先发优势,牢牢占据航空发动机顶端的位置,无论是在*用涡喷发动机,还是民用的涡扇发动机制造上,欧美在把握自身技术优势,形成垄断地位的同时,不断加大投入,企图拉大与中国的技术差距。
航空发动机
美国曾提出“一小时打遍全球”战略,主要利用超高音速飞行器实现全球武力投送,其中以美*研发的X-51A“乘波者”,和波音公司研制的X-37B“太空战斗机”为主要作战平台,而X-51A验证机所用发动机即为超燃冲压发动机。
但此后美国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研发陷入困境,遭遇技术瓶颈,面临着很多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而未能有更多建树。而此时,中国却在追赶中实现了超越。
近日,《中国航空学报》发文表示,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温气体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姜宗林领导团队研制了的“站立式斜爆轰冲压发动机”,已经研制出原型机,未来将会用于跨大气层商业超音速飞机、空天飞机,以及发展高超音速导弹方面都将大有裨益。
原型机
超燃冲压发动机最大的技术难点是点火。难度有多大?在高超音速气流中添加燃料并点火,相当于在龙卷风中点燃一根火柴!
姜宗林团队研发的“站立式斜爆轰冲压发动机”不仅解决了点火难题,还有更为重要的创新:它利用高超声速燃烧过程中的“爆轰效应”,采用“爆轰模式”作为高超声速推进,具有极高的反应效率,可以大幅缩小发动机尺寸,大大提高发动机的推力裕度。
中国在超燃冲压发动机领域的反超,是在脚踏实地的不断科研攻关中实现的:从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激波风洞JF-12,到全球首台航空煤油再生冷却超燃发动机,再到凌云二号临近空间平台发动机。中国在超燃冲压发动机领域已经是走在世界前列。
与其等待别人来开局,不如自己来破局。中国目前在多个前沿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当别人大肆宣扬的时候,中国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默默做着研发,最终厚积薄发、后来居上,将助力中国再次站在技术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