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越来越冷,不少人蠢蠢欲动,准备安排一场养生的泡汤之旅。泡汤对人体有很多好处,比如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但要提醒的是,目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不聚集、不扎堆是有效的防疫手段。同时要注意,一边泡汤一边享受的你,可能正在邂逅*团菌。
什么是*团菌?
*团菌(Legionella)是一种兼性细胞内致病菌,普遍存在于天然淡水和人工水域(自来水、热水淋浴器、中央空调冷凝水、冷却塔水等)环境中,或在原生动物(如阿米巴虫)胞内寄生。
是不是奇怪,这种细菌怎么会跟“*团”发生联系?年在美国费城召开的退伍*人大会期间首次暴发流行,导致人患病,34人死亡,因而得名“*团菌”。
*团菌藏在哪里?
*团菌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一直“潜伏”在我们身边。由于*团菌在25℃~43℃繁殖,最适宜生长温度是35℃。该菌耐热,可耐受60℃的温度,而且这对自然界抵抗力非常强,在水中至少可生存天。可见,泡汤的水环境很适合*团菌繁殖,如果场所卫生管理不到位,很可能产生*团菌问题。
传播途径以气溶胶为载体
*团菌传播途径类似于新冠病*,人体因吸入含有*团菌的气溶胶感染就会致病!该菌自呼吸道侵入人体,引起肺炎、胸膜炎、呕吐、腹泻、甚至休克和死亡。进展迅速的,7天内就可导致患者死亡,死亡原因多数为呼吸衰竭,其次为休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更可怕的是,*团菌临床诊断困难、致死率高,在免疫功能正常人群死亡率为5%~30%,远高于新冠、非典;对于未经治疗的、免疫低下人群,例如老人、儿童、孕妇、基础病患者,致死率甚至可高达40%~80%,在“拣软柿子捏”这一点上比起新冠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根据欧洲疾控中心数据,-年期间,欧洲共报告例*团菌病,并且发病呈上升趋势。由于*团菌病在我国不是法定传染病,并无对应的监测报告体系,因此我国少有关于*团菌病的报告和追踪。
什么人容易感染和发病?
*团菌感染多发生于成年人,不过各个年龄段的人都会感染。在暴露于共同传染来源的情况下,只有少数人发病,罹患率较低,而且健康个体发病后的病死率不高。
影响个体易感性的因素主要有: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病死率也有同样趋势;发病以男性多见;随吸烟量增加,发病的危险性增加;免疫功能受损者危险性升高;肿瘤、糖尿病、肾病和肺气肿患者易感性增高;医院、宾馆、大型建筑工地或长期旅行者也易感染*团菌。
感染后的临床症状
一是肺炎型,潜伏期一般为2~10天,前驱症状为乏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于1~2天内突然发热,可达40℃以上,多呈稽留热。病程早期即可出现多系统受累症状。绝大多数患者有咳嗽,起初为干咳,半数患者转成非脓性黏稠痰或略带脓性痰,痰中常含少量血丝,少数患者可咯血,可伴有呼吸困难。多数患者体温于8~10天后下降,全身症状随之好转。但重症病例可发生心、肝、肾功能损害,甚至功能衰竭而死亡。
二是非肺炎型,此型为*团菌感染的轻型,潜伏期为5~66小时。以畏寒、发热起病,体温一般不超过39.5℃,伴头痛、肌痛等。少数可伴有干咳、腹泻、失眠、震颤等表现,但都较轻。病程3~5天自愈。
如何预防*团菌病?
1.加强日常锻炼,以提高身体素质;戒烟限酒、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合理营养、保持乐观,以提高自身免疫力。
2.定期对写字楼、商场、饭店等公共场所和办公场所的中央空调系统和冷却塔等设备进行检测、清洗和消*。
3.定期对家用空调的过滤网进行清洗和4消*,保持其卫生清洁,定时注入新鲜空气,每隔2-3小时,打开门窗,通风20-30分钟。
链接
泡温泉会不会得传染病
泡温泉不能百分百的保证不感染传染病,只能说几率很小。其实温泉水温一般是45度,很多病菌在高温中是不能存活的。而且,温泉水是流动的,所以由温泉水引发的皮肤病传染现象是相当少见,不用过于担心。当然,温泉、游泳池等场所的确要加强卫生管理,如果卫生状况差,是有也可能传染一些传染病的。所以一定要去正规,水质合格的温泉池泡,以免有感染疾病的风险。
泡温泉时,不要和他人共用过浴巾与拖鞋,这些都是病菌传染的主要源头。例如疥疮(皮肤科)虽不会由水中传染,但在温热潮湿的公共场所很容易孳生,所以要避免被感染。
如果出现了皮肤破损,那就切忌不要下水。另外,如果温泉水太热,热效应也会把皮肤表面的皮脂膜破坏掉,所以泡完温泉之后一定要洗澡,并使用一些润肤的护肤品。
泡温泉还有哪些注意事项
1.肚子太饿或者太饱的时候不宜泡温泉。
2.如果比较累的情况下也不要立马去跑温泉,这样会越泡越累。
3.温泉泡的时间不宜过长,不然会有头晕的情况,所以一般跑个15-20分钟可以起来活动一下。
4.凡有心脏病、高血压或身体不适者,不宜泡温泉,会引起身体的不适。
5.下水前要先适应水温,先从低水温的温泉池开始泡,逐渐过渡到高水温,给血管逐渐扩张的时间。
6.特别要注意的是建议0-3岁的幼儿尽量不要泡温泉,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宝宝不管是皮肤还是体质都是过敏的高发阶段,而温泉水里面会有很多矿物质,宝宝太小去泡温泉,容易引起过敏反应。
来源:中国经济网新华网凤凰新闻百度经验七丽女性网
END
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