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6句口诀,全背住,你就是艾灸高手!
?你必须知道的艾灸后的各种反映,太实用了!
?很多人不知道的艾灸戒律(注意事项),艾灸者必看!
“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经90度,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夏至人体阳气达到四季的最高峰,此时治疗冬病,积寒容易被赶出来,此外还能增强抗病能力。那么夏至该如何养生呢?
夏至饮食,宜苦酸咸
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故《金匮要略》有“夏不食辛”的说法。根据五脏、五味的相互关系,味苦之物能助心气而制肺气。夏季又是多汗的季节,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同时多食咸味以补心,因咸入肾,补养肾水,肾水上行以敛心火,不致心火过旺。
从阴阳学角度看,夏月伏阴在内,心旺肾衰,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尤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日久形成脾肾阳虚,这也是现在形成大量阳虚根本原因,阳虚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用。
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
夏应养长,亦要静心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意思是说,在夏天要使人的精神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郁郁葱葱,蓬勃向上,心情愉悦,切忌发怒,使机体的气机宣畅,这是适应夏季的养生之道。只有神气充足,人体的机能才旺盛而协调。
夏日炎炎,往往容易让人心烦意躁,心绪不宁。“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养神之道贵在“静”,精神情志活动保持淡泊宁静,摒除杂念,内无所蓄,外无所逐。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中讲道“千般难,不越三条”,即六淫、七情、饮食劳伤。心火过旺,就会煎熬肾水。
起居有时,养阴护阳
夏季日长夜短,起居调养,宜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的阳盛阴衰。适量午睡,能养阴护阳,使大脑和全身得到放松,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体力。
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运动宜轻,环境宜清
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清新的地方。
适量运动有助于调畅气血、养护阳气。最好选择一些“轻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等,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宜损阳气。运动少的人,经常能扩扩胸、甩手踢腿也有益。
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汗等多种疾病。
重中之重,夏至艾灸
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养生理论,夏至人体的阳气达到顶峰,此时进行艾灸疗法,可更好地发挥其扶阳祛寒、消除冬病的功效,使人体阳气得到升发和振奋,外界的风湿暑邪便不易侵犯。
艾灸是温补元阳、激活经络、调养气血的传统养生方法,顺应“天时”所对应人体的穴位进行艾灸,最大程度地激发经络之气,温通气血,调整阴阳,根除宿疾和病根。
1、扶正祛邪
长期患有体虚易感、过敏性鼻炎、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往往容易在冬季发病,这是因为这些病人平素正气不足,到冬天气温偏低,病邪力量较强的时候,体内的正气不足以与病邪相抗争从而发病,故而冬天宜治标为主,尽可能减轻症状。
而夏天正是扶正祛邪的好时机,这时候影响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相对较轻,这个时候扶正固本,可以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更好地透邪外出。
2、培补脾胃
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人体消化功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体的能量供给。脾脏喜燥恶湿,湿邪最易困脾,影响我们的消化功能,夏季培补脾胃,可以健脾化湿,使我们远离腹胀、腹痛、腹泻的困扰。
夏季阳浮于外,过食寒凉也会引起诸多消化系统问题,如胃痛、腹痛、腹泻等,所以夏季固护脾胃尤为重要。
3、助阳散寒
在冬季除了呼吸系统病高发以外,还有一类疾病的发病率也不容小觑,那就是阳虚证和颈肩腰腿痛。和呼吸系统疾病一样,在冬季寒气盛的时候,人们感受了寒邪而产生的疾病,在冬季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只有到了盛夏季节,人体本身的阳气充盛了,才可以更好地驱散体内的寒邪。
而夏至节气艾灸正是这样一种可以激发人体经气,防病治病的好时机。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也是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最长的白昼时间可以达到15个小时之多。过了夏至,白昼的时间会逐渐减少。毫不夸张地说,夏至前后艾灸非常重要,因为这时艾灸既是对身体的一次重要梳理,也是为“三伏灸”打基础,做准备。
夏至艾灸时间
夏至艾灸的最佳日期为夏至前后各三天,这几天可以集中连续进行艾灸,保证效果。具体的艾灸时长选择上,每个穴位宜10分钟到20分钟,也可根据艾灸灸感自行调整,以被灸穴位处感到温热舒适为度,切不可为了追求极致效果,盲目延长时间,以免适得其反。
夏至艾灸重点养护心脏
中医养生讲究天人感应,认为人体和自然界四时消长的变化规律是相符合的,顺应四时节气进行调理养生,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事半功倍。夏至对应的养生重点脏腑部位是心脏,因为夏季心阳最旺,在这个时候艾灸来养心脏,防心火,效果非常理想。
养心艾灸穴位选择
少海穴
位置: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取穴法:屈肘,在肘横纹尺侧纹头凹陷处取穴。
功效:理气通络,益心安神,降浊升清。
艾灸方法:每次灸10分钟到20分钟,每日可灸1~2次。具体方法宜采用温和悬灸。
内关穴
位置: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功效:宁心安神、理气止痛。
艾灸方法:每次灸10分钟到20分钟,每日可灸2~3次。具体方法宜采用温和悬灸。
伏兔穴
位置: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端的连线上,髌骨上缘上6寸。
功效: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散寒止痛,缓解心慌。
艾灸方法:每次灸10分钟到20分钟,每日可灸2~3次。具体方法宜采用温和灸,悬在穴位上方1.5厘米-3厘米处,可根据实际灸感调整时间。
曲泽穴
位置: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功效:散热降浊,缓解心痛心悸。
艾灸方法:每次灸10分钟到20分钟,每日可灸2~3次。悬灸或回旋灸都可。
足三里
位置: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4横指宽)、胫骨前肌上,左右腿各有一穴。取穴时,可将同侧手掌心正对膝盖骨中心,五指微张自然下扶,无名指指尖所触的凹陷处就是足三里。
艾灸方法:宜采用温和艾灸,每天可灸2-3次,每次10-20分钟,以感到艾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作用功效:强壮保健,改善身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脏腑环境。
夏至养生注意事项
夏至期间,全国从南到北,普遍处于高温天气,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马上就到来,因此夏至养生要注意防暑,注意以下事项:
1、尽量避免在强烈阳光进行户外工作或者活动,至少注意避开中午左右的高温时段;
2、在进行户外工作或活动时,要避免直接在阳光下暴晒,涂抹防晒霜、穿轻薄的长衣裤、带遮阳帽等防晒措施要做好。
3、夏季穿衣要以浅色或素色衣服为主,酌情使用太阳伞、太阳帽等。
4、多喝水,特别是盐开水,随身携带防暑药物如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
5、清淡饮食,少肥甘厚味,可以喝一些绿豆汤等来清热解暑,但是对于西瓜等寒凉性质的食物,要有节制,避免寒湿侵蚀身体。
6、运动时要挑选天气比较凉爽的时间段,不宜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以微微出汗最佳。
7、作息时间上,宜晚睡早起,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一为避免中午炎热,二可消除疲惫。
声明:本文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点击图片查看艾灸戒律)温馨提示:因人体差异过大,以上灸法处方,仅供参考,请务必亲自体会求证想要了解更多五音疗疾,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