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能不能治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3月起这些与环保相关的文件将实施 [复制链接]

1#
1、《排污许可条例》自年3月1日起开始施行。条例从明确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范围和管理类别、规范申请与审批排污许可证的程序、加强排污管理、严格监督检查、强化法律责任等方面,对排污许可管理工作予以规范。2、《长江保护法》自年3月1日起施行。年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长江保护法。长江保护法包括总则、规划与管控、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修复、绿色发展、保障与监督、法律责任和附则9章,共96条。3、《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广播电视》(HJ-)自年3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规定了广播电视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本标准为首次发布。4、《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输变电》(HJ-)(代替HJ-)自年3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规定了输变电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的内容、方法等技术要求。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HJ24-)

自年3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规定了输变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方法等技术要求。本标准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HJ24-)的修订。

6、《5G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HJ-)

自年3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规定了5G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的内容、方法等技术要求,本标准替代《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HJ-)作为5G及与其他网络制式共址的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的执行标准。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7、《辐射事故应急监测技术规范》(HJ-)

自年3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规定了辐射事故应急监测工作的一般性原则、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8、《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一部分总则》(HJ.1-代替HJ-)

自年3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规定了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的实施方案编制、海上监测用船及安全、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包括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水质、沉积物、生物质量、生物)、入海河流、直排海污染源及对近岸海域水环境影响、突发环境事件和专题监测。本标准适用于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水质、沉积物、生物质量、生物)、入海河流、直排海污染源及对近岸海域水环境影响、突发环境事件和专题监测方案制定、工作准备、监测用船及安全、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工作。

9、《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二部分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HJ.2-代替HJ-)

自年3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规定了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审核与提交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水质、沉积物、生物、生物质量)、入海河流、直排海污染源及对近岸海域水环境影响、突发性应急事故监测和专题监测等工作。

10、《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三部分近岸海域水质监测》(HJ.3-代替HJ-)

自年3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规定了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样品采集、保存、运输、现场测试、实验室分析和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本标准适用于近岸海域水质、河口及咸淡混合水域水质监测(不包括入海河流入海断面的入海污染物监测)。包括容器准备和洗涤、样品采集、前处理、现场测试、实验室分析和质量控制。

11、《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四部分近岸海域沉积物监测》(HJ.4-代替HJ-)

自年3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规定了近岸海域沉积物样品采集、保存、运输、实验室分析和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本标准适用于近海、河口及咸淡混合水域沉积物样品采集、前处理、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工作。

12、《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五部分近岸海域生物质量监测》(HJ.5-代替HJ-)

自年3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规定了近岸海域生物质量样品采集、保存与运输、样品制备、样品分析、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本标准适用于近岸海域生物质量监测。

13、《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六部分近岸海域生物监测》(HJ.6-代替HJ-)

自年3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规定了近岸海域生物监测的样品采集、保存、运输、分析、质量控制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近岸海域的生物监测。

14、《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七部分入海河流监测》(HJ.7-代替HJ-)

自年3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规定了开展入海河流环境监测过程中的点位布设、样品采集、保存、运输、现场测试、实验室分析和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近岸海域监测中入海河流监测。

15、《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八部分直排海污染源及对近岸海域水环境影响监测》(HJ.8-代替HJ-)

自年3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规定了陆域直排海污染源及对邻近海域水环境影响监测的样品采集、分析、评价及信息更新等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通过大陆岸线和岛屿岸线直接向海域排放污染物的污水排放源及对邻近海域水环境影响的监测,包括工业源、畜牧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市*污水排放口等监测以及受影响区域的水质、沉积物、海洋生物和潮间带生物、生物质量监测。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直排入海的污水河、沟、渠和入海河流入海监测断面以下的排放口监测亦按照本标准执行。本标准适用于陆域直排海污染源的监测和对近岸海域可能造成重大生态影响的陆源污染物排放对海域水环境的影响监测,不适用于污染源对河口影响的监测。

16、《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九部分近岸海域应急与专题监测》(HJ.9-代替HJ-)

自年3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规定了近岸海域突发环境事件和专题监测的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近岸海域突发环境事件监测和专题监测的方案和预案制定与修订、样品采集、分析和质量控制等工作。

17、《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十部分评价及报告》(HJ.10-代替HJ-)

自年3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规定了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评价和报告编制要求,包括对近岸海域环境(水质、沉积物、生物和生物质量)、入海河流、直排海污染源、应急监测和专题监测的评价与报告编制。本标准适用于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入海河流、直排海污染源、应急监测和专题监测的相关评价和报告编制。

18、《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代替HJ/T-)

自年3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环境监测点布设、环境监测井建设与管理、样品采集与保存、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监测数据处理、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以及资料整编等方面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区域层面、饮用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区、污染源及周边等区域的地下水环境的长期监测。其他形式的地下水环境监测可参照执行。

19、《水质硝基酚类化合物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HJ-)

自年3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规定了测定水中硝基酚类化合物的气相色谱-质谱法。本标准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海水中2-硝基酚、3-甲基-2-硝基酚、4-甲基-2-硝基酚、5-甲基-2-硝基酚、2,5-二硝基酚、3-硝基酚、2,4-二硝基酚、4-硝基酚、2,6-二硝基酚、3-甲基-4-硝基酚、6-甲基-2,4-二硝基酚和2,6-二甲基-4-硝基酚等12种硝基酚类化合物的测定。当取样体积为ml,试样定容体积为1.0ml时,12种硝基酚类化合物的方法检出限为0.2μg/L~2μg/L,测定下限为0.8μg/L~8μg/L。

20、《固定污染源废气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溶液吸收-高效液相色谱法》(HJ-)

自年3月15日起实施。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固定污染源废气中醛、酮类化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本标准适用于固定污染源有组织排放废气中甲醛、乙醛、丙烯醛、丙酮、丙醛、丁烯醛、2-丁酮、正丁醛、苯甲醛、异戊醛、正戊醛、正己醛共12种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当试样定容体积10.0ml,进样量10μl时,醛、酮类化合物的最低检出量为0.13μg~0.29μg,当采集有组织排放废气20L(标准状态下干烟气)时,方法的检出限为0.01mg/m3~0.02mg/m3,测定下限为0.04mg/m3~0.08mg/m3。

21、《环境空气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溶液吸收-高效液相色谱法》(HJ-)

自年3月15日起实施。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环境空气和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空气中醛、酮类化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本标准适用于环境空气和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空气中甲醛、乙醛、丙烯醛、丙酮、丙醛、丁烯醛、2-丁酮、正丁醛、苯甲醛、异戊醛、正戊醛、正己醛、邻甲基苯甲醛、间甲基苯甲醛、对甲基苯甲醛和2,5-二甲基苯甲醛共16种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当试样定容体积2.0ml,进样量10μl时,醛、酮类化合物的最低检出量为0.μg~0.μg,当采样体积为20L(标准状态下)时,方法的检出限为0.mg/m3~0.mg/m3,测定下限为0.mg/m3~0.mg/m3。

文章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分享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添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