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气肿疽病是由气肿疽梭菌感染引起的。病原体可形成孢子,对外界抵抗力强。夏季高温高湿发病率最高,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体表伤口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产气和全身症状;预防这种疾病,需要加强疫苗的免疫力,对易感羊进行紧急预防,加强羊场的环境卫生治理,减少羊表创伤,全面提高羊场管理水平;对气肿疽梭菌敏感的抗生素是治疗这种疾病的最佳药物。病羊应在隔离室集中治疗。建议以治疗为主,对症治疗为辅。
01.病原学概述。
病原体为气肿疽梭菌,两端钝圆,形状粗大,显微镜下呈梭杆状,表面无荚膜,全身有鞭毛,可自行运动,体内外均可形成芽孢,呈纺锤状,专用厌氧。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单独或成对排列,这是腐败梭菌在形态上与能形成长链的主要区别之一。气肿疽梭菌有三种抗原,即鞭毛抗原、菌体抗原和孢子抗原。与腐败菌有共同的孢子抗原,可产生α霉素、透明质酸酶和具有溶血性和坏死活性的脱氧核糖核酸酶毒素。这些外毒素对热敏感,高温下容易失活。气肿疽梭菌在自然界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繁殖体,另一种是芽孢体。繁殖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抗力不强,大部分消毒剂和常用的消毒方法都可以杀死。孢子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抗力强,能在土壤中生存5年以上,耐干燥,能抵抗高温、高压和大多数消毒剂,能在腐败的尸体中生存半年以上。
02.流行病学。
这种疾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但在高温潮湿的季节最受欢迎。不同性别和年龄的羊可以感染疾病,大多在当地流行。潮湿的山谷和低湿度的沼泽是这种疾病的高发地。该病的传染源是病羊和隐性感染期的羊,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病羊的粪便、体表分泌物和尸体含有大量病原体。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污染饲料、水源和环境。由于病原体可以形成芽孢体,芽孢体在环境中可以存在数年,毒性不会降低。当健康羊再次感染时,芽孢体会恢复并转化为繁殖体,产生大量毒素,从而对身体造成危害。
03.临床表现。
该病潜伏期为1~5d,病初体温可上升至41℃以上,感染羊采食下降甚至停滞,精神萎靡,反刍次数减少,消化不良,步态僵硬,有的出现跛行,口角流出含泡沫的唾液。然后在臀部、股票、胸部、颈部肌肉丰满的地方肿胀。初期肿胀部位有热痛。一天后,肿胀部位中心发冷,疼痛消失。皮肤颜色为蓝红色或黑色。触摸时有扭曲发音,敲击时有鼓音,淋巴结肿大。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容易死亡。母羊分娩时,环境中的气肿疽梭菌可通过产道感染母羊,会阴红肿,死亡迅速。
04.预防。
4.1疫苗免疫在这种疾病流行的地区,羊群可以通过免疫气肿疽甲醛灭活苗来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该苗通过采集野生毒素,在合适的条件下分离扩增病原体,获得标准浓度的菌株,然后用0.4%浓度的甲醛灭活。灭活苗因病原菌被杀死,但抗原性得到保留。注射到体内后,可以刺激体液免疫,获得一定量的浆细胞,最终产生抗体。本病最好每年春秋两季免疫一次,以获得更长的免疫期。近年来流行的气肿疽和巴氏杆菌二联疫苗对该病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一次免疫可以预防两种疾病。
4.2紧急预防如果羊群中已经出现病羊,应在第一时间将病羊隔离,其余羊接种紧急免疫,然后转移到其他牧场或更换饲料。饮用水最好使用饮水器,避免使用暴露的水槽,防止感染羊污染饮用水。对已确诊感染的羊群,但尚未表现出严重症状的,可采用抗气肿疽血清或敏感抗生素进行紧急预防,防止病情恶化。抗生素可以使用青霉素、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甲硝唑和磺胺类药物等。预防药物时,应选择大品牌厂家的国标药物,包装上印有兽药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