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能不能治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四川成都走过的老成都初到17中 [复制链接]

1#

走过的老成都:初到-17中

我这辈子读书,上过好多个学校。

要吗是洗白了,比如四川医学院中学部。

要吗是改名字了,比如成都市东城区第五中心小学,改成了红专西路小学。现在又改成了“弟维小学”

要吗被其他学校兼并了,比如成都15中,被西北中学兼并了。

改名字还好一点,毕竟在校史上还有一笔记录。

兼并就惨了,有同学回到15中去,就只见西北中学的介绍,看不到15中的历史,更不要说15中的前生建国中学的历史了。

就只成都17中还是成都17中。我要赞一个,好样的17中。

让我们这些曾经在17中读过书的同学觉得脸上有光。

我是在74年的春节后由15中转学到17中的。

当时我家住在东门牛市口钢管厂的第一福利区15栋,我又在南门外的15中上学,离家太远了。

刚好17中的工宣队是钢管厂派出的,工宣队长和我家是邻居。

所以转学的事马上就定下来了。

开学的日子,我从家里出来,走到牛市口,再沿着大田坎街往进城方向走,右手边有一个修了半截就停了的胜利影剧院,这样的东西,现在叫烂尾楼,当时叫啥子,我还想不起来了。

据说胜利影剧院原来是成都市修的,是一个公共的影剧院,后来没有钱了,改由钢管厂出钱,修好后也就成为钢管厂自己的俱乐部了,取代了以前的二食堂。

开会,放电影,演节目都从二食堂改到了胜利影剧院,当然放电影演节目也公开买票大家都可以去看。

胜利影剧院的对面是红旗铁工厂,后来叫红旗机械厂,再后来就改成了成都工程机械厂,生产挖挖机。

鼎鼎有名的大田坎小学在红旗机械厂的街对面,这个小学有名,不是像龙江路小学那样因为教学质量好而出名。

而是沾了陈毅的光才出名的。陈毅在小时候读过这个小学,当时叫‘’华阳县得胜乡高等小学堂‘’简称‘’华得高‘’.。

大田坎街不是笔直的一条路,而是弯二隔扭的。

在红旗机械厂门口就拐了左弯。就

再往前走,一股碰香的茉莉花味扑鼻而来,

原来是走到了成都茶厂的门口。

成都茶厂以茉莉花茶最有名,

当时的茉莉花茶分几个等级,

特级质量最好。

价格也最贵,是阳春白雪,一般人不多于买。

五级呢,价格便宜,大家又觉得太撇了,只有下里巴人才买。

最巴士的就是三级茉莉花茶,价廉物美,大家都喜欢。

其实我觉得这样分级很好,大家可以各取所需。

现在?

你哪里看得到这样的分级,龟儿的,不管啥子质量全部都是特级,让我们这些老百姓咋个识别嘛?

大田坎街走完就进入了一心桥街,右拐有一个小巷可惜不晓得是啥名字,左边有条比较宽的马路,可以通往渣子垻。

一心桥街右手是一一些民居,商店不多一些小的糖果店,纸烟店,卖点香烟,火柴,草纸,女人的卫生纸之类。

右边是高墙,军事基地,有一个时间挂了牌子的:《四川省军区教导大队》。

过了高墙,左拐是宏济路,可以通九眼桥。

口子上有几个商店。还有一个非常醒目的牌子立在街沿上。上面用中英文写的《外国人未经许可禁止超越》当时成都有限制的对外国人开放。

钢管厂是保密工厂,保密工厂都有三个名字:成都65厂,成都第号信箱,成都无缝钢管厂。

禁止外国人的牌子立到了一心桥街。

一心桥街过了又是一洞桥街,然后是穿越一环路,进入牛王庙街。

成都的东门外真是牛,除了牛市口,还有牛王庙!

牛王庙和一环路口子上,靠北边有一个消防队,好像有四辆消防车。

消防队斜对面是年丰巷,牛王庙和年丰巷当时没有啥。

后来在8090年代可是红的不得了,牛王庙的面馆子全成都出名,出租车把街都扎断了一半。好多人莫得位子,就孤到街沿边上端一碗面,稀里糊涂就把面吞了。

从一环路口子上到东门大桥,总长不到米,街名倒不少;

1.牛王庙街,

2.紫东正街,

3.紫东楼街,

4.芷泉街,

5,天福街。每条街平均下来长度不超过米。

牛王庙街走完倒右拐是牛王庙巷,牛王庙巷抵拢就是《全兴》酒的生产厂家:成都酒厂。

还没有到成都酒厂有一个十字路口,往东是光明路,一条路直接通到一环路。

往西是一个大门就是;成都17中。

进到17中一条林荫道在欢迎你,两边是茂盛的法国梧桐树,夏天可以不晒太阳的。

两边树子后面是两排平房,教导处就在右边的平房里面。我进去找到马老师,他非常热情的接待我,并且亲自把我带到操场上,林荫道走完就是操场。

操场上正在开全校大会。马老师把我带到高73级1班,交給班主任汤斗忠老师,并且还介绍说徐海涛是钢管厂的子弟,汤老师也是满面笑容的欢迎我。

我心里真是暖洋洋的,同学们也都是笑脸相迎,马上给我腾了一个座位,让我坐下,大会开完后,同学们都挤过来表示欢迎。

我一下子就有一种找到组织的感觉,就像是吴清华找到红军一样。然后到教室安排好坐位,我马上就融入了这个新的集体。

教室就在操场的后面,也就是北边,是一栋三层楼房的红砖新修不久的教学楼,操场的主席台在南面,后头是一些老房子,是老师的宿舍还有食堂。

读17中很安逸,来上学的路上可以闻到茶香(经过成都茶厂),在教室里可以闻到酒香(紧挨到成都酒厂)。

老师,同学对我又很好,我真是醉了。

-当时的成都酒厂分成两坨,一坨在17中的北面,与17中中间隔了一条不晓得是啥子名字的小巷巷儿,这坨可能是生产车间,我们的j教学楼上面就可以看到他们。另外一坨在17中的东面,中间隔了牛王庙巷。也就是17中大门的斜对门,这坨可能厂部,行政管理部门。这个厂是后来才改成全兴酒厂的哈,当时就叫成都酒厂。

放学了,我没有沿来的路原路回家,而是出17中校门倒左拐,从酒厂旁边的一条小路往北走。走完酒厂,路宽敞多了。因为有车过来拉酒厂的副产品‘’酒渣‘’。酒渣是连汤带水的,所以拉酒渣的车都是槽车,大部分是像粪车一样的架架车,也有三轮车。

路边是农田,菜地。属于保和人民公社点将大队。田间地头电线杆上面安的有高音喇叭。开始广播时,是说‘保和公社广播站……’编段子的给别个改成了。

‘保和公社两个蛋,吃了不够下挂面’。

-这条路抵拢就是东风路,4路公共汽车在这里有一个站,站名字是水碾河,我就在这儿等车。车来了,上车。

因为这个站离终点站双桥子只有两站路了,售票员一般都是想休息了,那个时候的公共汽车在后门专门设置了售票员的工作台,有一个售票员的专用座位。

工作台上有前后门的开关,还有一个讯响器的按钮,讯响器安装在驾驶室,当乘客上完了,售票员关好门,再按一下讯响器的按钮,通知司机可以开车了。然后售票员也就趴在工作台上休息了,我也就节约了4分钱。-到了双桥子终点站,下车,走不多远就到家了,方便。

17中还有好多故事,以后再慢慢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