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能不能治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平凡的世界孙少平的结局,才是最平凡的幸福 [复制链接]

1#

路遥在写这本书时,其实没有直接写出孙少平在爱情上的最后结局。

“他上了二级平台,沿着铁路线急速地向东走去。他远远地看见,头上包着红纱巾的惠英,胸前飘着红领巾的明明,以及脖项里响着铜铃铛的小狗,正向他飞奔而来……”

这是《平凡的世界》一书的最后一段,也暗示了孙少平最后的结局:他和惠英在一起了。

14岁时,我读不懂这个选择背后的原因,甚至一度为孙少平惋惜。24岁再读发现,惠英给孙少平的温暖,足以陪伴他一生。他不会像爱田晓霞那般热烈,但这份细水长流的陪伴才是生活的必须。

惠英是孙少平的师娘,随着师傅和晓霞的去世,惠英和明明在孙少平生活中的比重逐渐加大。他们都失去了最爱,都需要爱情的呵护,也许这份感情囊括了同情等因素,但并不妨碍两个人彼此温暖治愈对方。

也许最爱的人,往往不能走到最后。就像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那样,最后的最后,柯景腾也没有和沈佳宜在一起,但好在他们都拥有了自己的幸福。

对于孙少平而言,惠英的温暖,也许能让他坦然地走完剩下的光阴,让他一直在奋斗了路上,追求不平凡的自己。

很多人不解,为何这样安排结局,但其实这是城乡交叉地带青年的普遍归宿:在奋斗后,觅得最平凡的幸福。

我们都是普通人,年轻的时候迫切地想要改变,希望通过努力在追求更好的东西。在奋斗的一圈后,有得有失,最终留下的,才是属于我们的最平凡的幸福。

孙少平在煤矿的生活,没有在黄原求学时幸福,少了务农时的迷茫胡揽工时的艰辛,有得有失,这才是大多数城乡交叉地带青年的生活常态。

这种背井离乡的实质,是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和对自己的更高要求。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功成名就,大多数人在追求不平凡的时候,主动回归到了平凡,并且最终幸福的过好自己的平凡一生。

写在最后

“城乡交叉地带”是路遥独特的创作敏感区,来源于路遥本人对生活的体验。路遥是农民的儿子,幼时长在贫瘠的黄土高原。他本人极力寻求读书机会、与北京女知青有过婚姻。网上传言称:“孙少平的原型是路遥的弟弟。“但却是路遥本人。

文学本就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正式因为路遥体验过农村青年奋斗路上的辛酸,知道城市底层人在奋斗过程中的痛苦和失落,才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活的孙少平,用他的生活阶段得以概括城乡交叉地带青年大致奋斗历程。

诗人艾青曾说过:“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用这句话,无比精准的形容了孙少平们从农村奋斗到城市的心理。

这也是无数奋斗在一线城市的打工者的缩影,他们面对年迈的父母和梦想时尽力权衡,他们竭尽所能给伴侣一个温暖的家,他们用心对待自己的工作......也许对于许多功成名就的人来说,这不过是九牛一毛,但是于他们自己而言,这就是他们可触碰到的最大世界,因为终其一生,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

路遥凭借《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用温暖的现实主义的方式来讴歌普通劳动者的文学作品。它不仅仅是一个真实苦难的世界,更是一个积极和励志的世界。它所体现出来的世界观,即便放到时隔数十年的今天,也依然不会过时。路遥先生用孙家兄弟的故事,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更是值得许多平凡人学习的!

本书仿佛一部恢弘的史诗,凝聚着雄浑的社会交响、宽阔的人性胸怀、绚丽的人生色彩和丰厚坚实的苦难底蕴,老辈人厚重而沉实的人生苦难,年轻人浪漫瑰丽的人生想象和朝气蓬勃的行动能力,以及从生活中得来的人生思考,成就了这样一个犹如黄土高原般起伏变化、又如大河般壮阔雄浑的文本。

主人公孙少平,一个穷困的农村青年,然而他又是有知识的农村青年。务实,勇于听从精神的召唤。无论是吃着高粱面馍、喝着剩菜汤的高中生活,还是下地务农的农民生活,甚至走出土地后的打工生活,孙少平身上都昂扬着精神的高傲、挥洒着灵魂的矜持,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一般人无法想象的苦难,他在苦难中成长。

每种苦难都那么折磨人,孙少平不仅不躲避它们,反而主动地走向它们。这个寒门子弟收获了可贵的精神价值-心忧天下而且自立自强。他在成长壮大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得到的指教都源自于书籍,书籍开阔了他的视野,治愈了他的苦楚。

要是你也喜欢平凡的世界这本书,点击下方链接购买就能带回家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