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能不能治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荡荡马路宁波路的叮当响传 [复制链接]

1#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宁波路,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北部。东起四川中路,经江西中路、河南中路、山东北路、山西南路、五福弄、福建中路、龙泉园路、顾家弄、浙江中路、广西北路、贵州路、云南北路,西讫六合路。长多米。

宁波路地图

回首整个宁波路的历史,是一部“叮当响”的传奇,为啥要用“叮当响”来形容?且听我慢慢道来。

“宁波路”小传

历史上的宁波路有好几个名字,“中旺街”、“宽克路”、“爱尔白纳路”等等,这些名字和成路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宁波路原由三条历史道路组成:

第一条:今福建中路至浙江中路一段,清道光二十八年(年)修筑,初名“中旺街”,是著名的土布集散地。

第二条:今四川中路至石潭弄一段,19世纪50年代修筑,初名“教会大道”,又称“宽克路”(KirksAvenue)。因辟筑时间不同,该路走向偏北,与福建中路以西路段相距约30米,不相衔接。

第三条:浙江中路以西路段,在第二跑马场拆除后辟筑,初称“爱尔白纳路”(AlbanyRoad)——名字读起来像“阿尔巴尼亚路”一样,笔者倒是没能查出这些英文背后的故事,如果有知道的老法师,不吝赐教。

同治四年(年),筑通全路,以浙江宁波改今名。该路东段与北京东路、天津路的东段,同有“后马路”之称。

宁波路东段:银行、钱庄汇聚

宁波路东段是老上海钱庄及小型银行主要集中地。

有人曾经梳理过上海金融机构的布局,惊异地发现,当年上海金融业态的布局,就像一把古代的“官帽椅”:

靠背是“大马路”南京路,以此为界,右边是钱庄密布的“后马路”天津路、宁波路、北京路、河南路一带;左边则是华商银行密布的二马路(九江路)、三马路(汉口路)、四马路(福州路)一带——上海滩最早的金融机构,就集中在这两条线上。

三十年代的一份调查显示,“后马路”的五条马路,集中了当年全市60%的钱庄。

宁波路东段,主要银行有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道亨银行、永亨银行、大公银行、广东银行、亚洲银行等。钱庄有60余家,汇划钱庄几乎都设于此。

宁波路52号原广东银行

上海永亨银行印签纸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位于江西中路转角,宁波路50号。房屋九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坐北朝南,是上海较有影响的商业银行。

创办于年。提倡小额储蓄存款,举办小额土商贷款。年增设国外汇兑部。年兼办旅行部,年改为中国旅行社,成为该行附属事业。抗战期间总行迁重庆,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

年7月实行公私合营,年12月参加金融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年,浦发行成立之初,曾将行址设在这里,之后,便迁往外滩12号汇丰银行大楼。

美丰银行

宁波路号,河南中路交界处的美丰银行旧址。

这是一家在美国注册的银行,年因投机地产失败,被迫于5月24日宣告停业。但是,这栋大楼却不一般。

美丰银行大楼,是由著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年建成。

钱业大楼

作为“北市”的钱业要地,最早确立其标志地位的时间点,可以追述到民国八年(年),在现在的宁波路号,成立了上海钱业公会和钱庄俱乐部。

这是一幛4层钢筋混凝土大楼,坐北朝南,建筑面积平方米。底层大厅辟为钱业市场。

年,钱业公所改为钱业公会,以后组织迭经调整,于年10月正式改组成上海市钱业同业公会。主要任务是维护,增进同业的公共利益,改革同业中经营的弊端。至建国前夕,该会共有会员钱庄65家。建国后钱庄歇业,同业公会解散。

这就是今天的钱业大楼。它是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中央金库

仔细翻阅历史,宁波路不仅有钱庄、洋行,还曾是南京政府“中央金库”的所在地。

年,在陈果夫的一再建议下,国民政府决定建立中央合作金库,拨款亿元,陈果夫担任理事长。

总库自然在南京,而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分库,设立在了上海。为什么说“极其重要”,因为陈果夫是直接插手金融事业,其业务重心就在上海。

那么,分库的具体位置在哪?翻开《外滩金融史》,从史料中寻找蛛丝马迹,才终于确定:中央金库上海分库库址,就在宁波路9号。

宁波路中段:集汇多家同业公会

宁波路中段,集中了北市多家同业公会,主要有钱江会馆、茶业会馆、卷烟皂烛火柴商业同业公会等。

钱江会馆

位于福建中路与顾家弄之间,宁波路弄1号。砖木结构平房。坐北朝南,占地平方米。是浙江杭绸业同乡组织的会所。

创建于清宣统元年(年)。会馆东面为围墙,南有大门,东设边门。大厅高约八九米,二人合抱的六根木柱分布厅内,北部中间供有关公神像一尊,两侧供神主牌位,厅后是同乡寄柩处。会馆曾一度作绸业同业公会会所、杭绸业图书馆和绸业同业公会杭绸组办事处,馆后为饯江小学。

年会馆改为宁波路第三小学。由于房屋年久失修,年拆除,改建钢筋水泥五层楼新校舍。

茶业会馆

位于宁波路与北京东路之间,顾家弄54号。二层砖木结构房屋,坐北朝南,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是茶业商人集会场所。

清咸丰五年(年)与丝业合组,称丝茶公所。地点在半段泾(今南市区半淞园路附近)。同治六年(年),因公所房屋改作别用,移办事处于城北石路(今福建中路)。同治九年(年),今顾家弄新屋落成迁入,改名茶业会馆。经费由同业捐助。抗日战争期间曾在此设私立大光中学。

建国后,会馆活动停止。后为顾家弄小学校舍。

上海市卷烟皂烛火柴商业同业公会

位于龙泉园路转角,宁波路号。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坐南朝北,占地平方米,该会原名烟兑业同业公会整理委员会。

年6月改组为卷烟皂烛火柴商业同业公会。公会主要任务是;进行会员登记审查,处理物品调节和流通,办理永泰和烟草公司产品以及肥皂、蜡烛、火柴的分配工作,并出版《烟业日报》。

该公会于年12月结束,会所后由黄浦区工商联使用。

宁波路西段:五金一条街

宁波路西段,有一个“叮当响”——五金一条街。这段历史一直可以追朔到民国33年,也就是年。

由于日本人侵占上海,进口五金件被封锁,反而刺激了国内的市场,当年,上海有装潢五金商店33家,形成了一个独立行业,因这些商店多数集中在宁波路上,故称宁波路为“装潢五金一条街”。

上海解放以后,社会风气崇尚俭朴,装潢五金需求下降。至年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宁波路装潢五金店经过调整,归并为郭志记、余丰新、大昌、久昌等9户。

其中的郭志记,就是负责年建国10周年,北京天安门城楼、外交部等室内窗帘设计装潢的——直到“文化大革命”爆发,装潢五金品种大幅度减少,特色基本消失。

改革开放后,装潢五金又开始发展。宁波路上的装潢五金店、建材店,也像雨后春笋般发展。

至年,从福建中路至六合路共有装潢、建材商店82户,五年里,上升了7倍——就此,宁波路成为了当时更大范围的,装潢五金集散中心。

宁波上的

特色建筑

上海滩最有钱的弄堂

宁波路作为“北市”重要的钱业要地,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就是石库门里开满了钱庄,这就是宁波路弄,原来的“兴仁里”,如今的“宁波小区”。

兴仁里曾经是英租界建造最早的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之一,这里以钱庄多而闻名,弄内有大小钱庄20家,仅“宁波方家”经营的,就有安康、安裕、赓裕3家。

镇海方家

当时,国人一般不懂英文,不知道如何与洋人打交道,而桕墅方的性斋公懂得一点英语,与英商李百里洋行的交易更为扩展,所获巨额利润,成为方家开设钱庄的重要资金来源。

当时,方家在沪经营的钱庄达17家之多,为上海9大钱业家族集团之首,可见,“镇海方家”不仅是上海钱业的开创者,更是一根中流砥柱。

平时,兴仁里这条弄堂从早到晚人流不息,只有逢年过节和礼拜天,才稍有几分宁静和清闲。难怪有人说,“它是在不显眼处显力,于川流之中聚金”。

年上海解放后,钱庄及商号相继歇业,该里逐渐成为居民住宅区。年原有房屋拆除,重建成混合结构六层住宅楼11幢,配有煤气、卫生等生活设施。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笔者为啥用“叮当响”来形容了——富得叮当响,因为这条马路上,侪是钞票啊!

“纸片楼”的错觉

宁波路,还有穷得叮当响的,当然,这有些开玩笑的说法,指的就是号,那栋著名的“纸片楼”。

这幢楼房已建成七、八十年了,建造之初是作为一座旅馆,住了不少南无锡路上的小商贩。解放后,这里才逐渐变为了居民楼。

网友所称的“纸片楼”,其实是一幢带有三角的多边形建筑。它在石潭弄和宁波路上,各有一扇门供40多户人家出入——只要绕到这里,谜底立即揭开。

原来,薄如纸片的立面只是假象,在“纸片楼”的后方可以看到,整幢楼随着石潭弄的延伸,逐渐变得越来越宽。

“新光大剧院”

老上海都记得,老底子宁波路上有一家著名的戏院,这就是位于号的,新光大戏院。

新光大戏院由著名设计商哈沙德洋行设计,杨瑞记营造厂施工,年建成完工。初为首轮影院专映欧美新片,民国22年,转为明星影片公司首映影院。

胡蝶主演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当年就在此上映,拉开了中国有声片时代;年3月,卓别林抵沪时,梅兰芳、胡蝶,还曾陪同其在此观看了马连良的演出。

上海解放后,这里长期以演出沪剧为主。年,改为地方国营新光剧场;年更名“红卫剧场”;年起,划归市电影局,称“新光影剧场”;年大修后,更名“新光观摩厅”,专映电影;年改建竣工,又改称“新光影艺苑”。

来源:看懂上海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

原标题:《荡荡马路

宁波路的“叮当响”传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