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能不能治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摸鱼儿,80后苗疆童年,趣事多多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作者:东银西博

外人都说,苗家人喜山居,侗族人喜水居。其实这是偏见,苗族广泛于中国南方各省,是山居还是水居,主要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比如贵州境内的清水江流域,沿江两岸以及她的支流两岸,绝大多数区域苗族所居住。我的童年,大部分时光就是在清水江一条小支流桐木河边度过的。

九十年代,虽然已经改革开放,沿海地区发展迅速,但处于大山深处的桐木河流域地区,人民群众的物质水平还比较低,比如说吃肉这个事情,我十岁以前,基本上只能一个周吃一顿肉,而且还是因为我父亲有点工资的缘故,其他多数人家两三个月不见半点猪牛羊肉,那是常有的事。

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临水而居,桐木河(其实当地苗语只称之为GhabButEb,也就是河边,因为我所处的米薅村中除了清水江,就这条河比较大,故只称河边)只是一条并不太大的小河,河道宽处十几米左右,窄处几米,水深处三四米,浅处大约没小孩的脚踝,虽然不能通航,但却生长了诸多南方河流中常见的鱼类,比如泥鳅、鲤鱼、鲫鱼、爬岩鱼、白飘鱼、大马口鱼、蛇花鱼、七星鱼……为沿岸居民提供了一定的肉食来源。

徒手摸鱼、钓鱼、渔网网鱼、发洪水时虾耙网鱼、筑小堤拦河排水摸鱼、电鱼、炸鱼......苗族人民总是有办法来打牙祭的,童年的我们,在这条小河边上,除了像渔网捕鱼、电鱼、雷管炸鱼这些小孩子搞不来,也用尽了小孩子能运用的办法,来不断的改善伙食。

一、徒手摸鱼

1.初级阶段

所谓徒手摸鱼,顾名思义,指的就是直接徒手在水中直接摸鱼。由于不需要工具,方便快捷,因此村里的孩子大多要学这门技术,我的技术是表哥教的。自从他带我学会了游泳后,每到夏天,我就经常跟他一起混迹在小河边游泳,然后在游泳的水塘附近顺流而下,沿河摸鱼。我跟着他后面看,也尝试着去做,一来二去,也就会了。

初学者一般在有些小坡度的浅水处摸小鱼,这些地方既不会积水成潭,也不会形成急流,最深也就没到小腿处,安全性高。而这些区域主要是爬岩鱼(苗语为nailbebvib,与汉义同)的活动区域,它长得不怎么好看,形像清道夫,但只有手指大小,身体颜色和水中的石头接近。其实它也分两种,一种身体粗糙一些,喜欢爬在岩石上面,或者躲在岩石下面;一种身体光滑,比前一种大一些,常在水流湍急处的石底逆流上爬。

摸鱼时,需要弯腰仔细观察,一旦发现爬岩鱼,须眼疾手快,迅速用手围上按住,初学者不要妄想直接把它捉出来,最好是一只手把鱼按住在石头上后,另一只手连同石头拿出来放在岸边,陆地上,鱼儿自然乖乖束手就擒。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把它逼到河水边缘更浅之处,也容易捉住。

2.中级阶段

当然,技术提升了后,看都不需看,直接用手先伸进去石块底下摸按,鱼一触碰手即迅速合围,捉住取出。捉住的鱼一般是用塑料瓶装他们,他们的生命力相对顽强。爬岩鱼其实挺灵敏的,只是它个性喜欢爬岩,因此利用这个习性捉住它们。在傍晚的时候,还会有白飘鱼(苗语为nailmax,max意思是屋枋,白飘鱼体态狭长如枋,故名)沿流动较快的浅水“散步”,不过白飘鱼的警觉性很高,新手不易捉到。要捉白飘鱼,那需提升一个段位了。

白飘鱼胆子小,除了傍晚散步时喜欢在水浅处急游,日常主要活动在较深的水域,而且一般都不断的游动,几乎没看到它们停歇过。这些区域水深一般都要没过小腿以上了,因此对于小孩子来说,就必须要会游泳后来捉它们才相对安全。白飘鱼也分两种:一种为腹部白色、背部青黑;一种身上有五彩斑纹、鱼尾鱼鳍色彩明亮,这一类汉名我暂不知晓,苗语称之为nailmaxdafxok,意思是红鳍白飘鱼。

要捉白飘鱼也有技巧,一般只要看到它们群体出游时,立刻用一块大石头猛地砸下去,受惊的白飘鱼迅速躲到水底的大石下、河流边缘的水草中、石洞中,此时,我们立刻悄悄摸摸、蹑手蹑脚的围堵过去。往往需要半个身子进入水中慢慢的靠近白飘鱼躲进的石底,这时你需做出判断,因为石底可能有多个出口,如果你围堵的口子错了,那么警觉的白飘鱼看到你手来时,就溜之大吉了,只有堵截了出口,即使它们迅速出逃,但只要碰到我的手,就可以把它合围逮住了;如果是在水草中,也一样是轻轻的挨个摸进水草丛围堵摸捉,有时候运气好,还会摸到体型较大的鲤鱼或鲫鱼,技术段位更高的朋友似乎也常摸到,不过我小学毕业了,技术还没有达到那个段位;还有就是在河流边缘的石洞中,虽然往往只是一个出口,但也要看你的运气,如果石洞实在太小,手进不去,那也是白搭。

白飘鱼的脾气很倔,天生爱自由,如果被捉住了被放到塑料瓶中,即使瓶中也装的是河里的水,但不过五六分钟,它就死掉了。主要是缺少氧气,也没有它自由活动的空间。所以一般捉住这种鱼,直接就用较硬的水草,从它的鱼鳃穿到鱼嘴,穿成一串串拿着;如果我们捉住漂亮的那一种白飘鱼,都想让它们多活一会,那就必须在河岸边挖一个较大的坑,让河水渗进来,形成小水池给它活动,方可活一段时间,我们能慢慢观赏,不过要注意,白飘鱼弹跳能力很强,很有可能会跳出去,所以你挖的水坑要注意稍远离河道。

3.高级阶段

这个阶段,就会进入更深的水域摸鱼了,一般来说,也就是在我们游泳的水潭。这类水潭往往都是多代人选的地方,多数都比较深,对于我们小孩,即使在浅处,我们蹲下去摸鱼也能没到下巴,甚至需要潜入水中去。

我们游泳处有一大石头,有部分露出水面,底下常有鱼散步或休息,我每次去游泳,就下去摸鱼,还有它附近的石洞,也是鱼较多的地方,这时候摸鱼就是河水淹没到我下巴时的情况,常常会摸到白飘鱼和蛇花鱼(nailniol,niol应是nios的变调,意为花色),

或者潜入水中去摸一些爬岩鱼,那时候没有潜水镜,纯粹就是硬生生的睁眼进入水中,因为深水区的爬岩鱼会更大,即身体光滑的那一种,对我们的诱惑力挺大的,好在当时的水也很清澈,否则我们的眼睛也都废了。

4.团队协作阶段

徒手摸鱼的更高阶段应该是团队合作,在夏天时节,我们还会筑小堤拦河排水摸鱼。这个有一定的工程量,需要几个小伙伴一起合作谋划,使用到一定的工具,这需要选好位置,而且要谋划,从哪里开始建,从哪里开始分,有可能是人类组织工程建设的雏形。

我们先在桐木河中选择一处水深一般、河道宽阔、且河流有一定流速、不易积水的区域,然后在水中央用石块泥沙垒砌一条小堤分水,在水流上游、小堤的上方斜横着再筑小堤坝,将河水拦住引入另一边。这就建成了L型的小堤。

将水流分出去后,由于小堤的存在,渗入L形内部区域的水就很少了,几个小朋友通力合作,将里面的水刨出、舀出,总之是要使其内的水流干。当水差不多干的时候,里面的爬岩鱼、蛇花鱼、白飘鱼、泥鳅、螃蟹等各类水生物就露了出来,也就被我们干捉了,我们形象的称之为捡鱼。

有次我们居然捉了一大桶,三个小伙伴平均分,一人家够吃了两顿。那时候不只是有鱼吃了感到高兴,而且还有点小成就感。

大家看起来很有趣的摸鱼活动,其实也是非常冒险的事。像被螃蟹夹之类的小事情还算不得什么,因为本来我们也要捉螃蟹的。记得有一次,我在河流边缘石洞中摸鱼,因为是常摸的地方,没怎么在意,当手伸进去后,立刻感到有异样,感觉摸到了手感比较粗糙的水生物,而且一摸到,它的挣扎的力度就很大,当时我被惊住了,警觉地迅速将手回收。凭我摸鱼的经验判断,那个水生物大概率是水蛇,因为鱼鳞和其他生物的手感不一样,这应算是最危险的一次吧。现在让我去那个洞摸鱼,我估计会心慌。这个事情我一直没有敢告诉父母,怕他们担心。

还有就是鱼的种类不同,有些鱼的部位吃不得,如果你不清楚也会发生危险,比如蛇花鱼,这种身体有斑马一样花纹的小鱼,鱼卵吃了容易中毒,我第一次捉住时由于不清楚这个情况,煮了吃后,肚子痛了好久,害家人担心了几天。

但我没有被吓住,后来胆子还更肥了。究其原因,第一可能是男人天生有冒险的天性,第二是摸鱼有着实质的利益。读小学的时候,暑假天天下河摸鱼,虽然一天也就摸到十几条小手指大的爬岩鱼,运气好摸到五六条白飘鱼,但这样下来,每天晚上回到家,母亲用糟辣子炒好将鱼肉搅拌其中,也能有一小碗的肉腥味。虽然很少,但在物质匮乏的那个时期,晚上大家能打这么个牙祭,那吃饭也能多吃几碗了。那时候我们想吃饱肉,实在太难了。

而且爬岩鱼只有一条脊椎骨,几乎无伤人的鱼刺,最受欢迎,舌尖上的中国出现的雷山鱼酱,应该就是这种鱼做的,无论是水煮拌辣椒、糟辣子炒都很好吃。白飘鱼、蛇花鱼等也只需挑去主鱼骨,如果家里油较多,直接油炸,都不需要抽去鱼骨,当然,一般来说大家都省着吃油,极少这么做。

二、冬天时炸鱼

首先声明,现在炸鱼是违法行为,读者不能仿效。

以上摸鱼的时间,大多数是在春初到秋初之间,因为立秋水温下降后,父母一般就不会让我们下水了。在冬天的时候,我们偶尔会用“火柴炮”来炸鱼。火柴炮是一种以火柴头成分作为引线方式的玩具炮,就像划火柴一样,危险性不高,现在很多小朋友还在玩。

因为我们不能像大人那样,搞大动作,用开山的雷管火药来炸鱼,那实在太危险。而且往往也是快到过年,或者春节期间,父母才会给钱买到火柴炮,也只有那个时节才能偶尔炸鱼。

这个还真有一定的危险性,小时候我曾去舅爷家,因他曾参加抗美援朝,经历过枪林弹雨,很喜欢手持大炮仗点火后,在手中放一会才扔出去,我有样学样,就悲催的炸在手中了,记得拇指都被炸出血了。虽然如此,父母并不因为此事,不让我玩炮仗,舅爷也就告知我,应该看清时间火候扔出去,才不炸到手,男子汉哪有不玩炮呢?所以用火柴炮炸鱼,也就顺理成章了。

带着小鱼网和火柴炮到河边,首先要制作炸鱼的特殊“鱼雷”,因为如果直接用火柴炮丢进去,它只能在河面上炸,而且一般的火柴炮也小,这样炸根本炸不到鱼,所以必须想办法。我们一般会用河边水田中湿度不是很大的软泥,将两到三根火柴炮尾部一齐包住,但不能盖住引火线,这样整体有了一定的重量,才能沉入水底,威力也将“大增”,才形成炸鱼的“鱼雷”。

其次是要找一处合适的水域,水太深,大冬天的你也不想全身下水;水太浅了,“鱼雷”爆炸的效果不佳,波及范围不大,也没有用。因此要找一处可见诸多游鱼、水流不算湍急、可以在岸上用网捞的小水潭。准备开展炸鱼时,不能直接滑着引线着火引发“鱼雷”,而是用打火机直接一起点燃三根炮的引线;等三根引线点燃后,也不能马上丢进水中,因为后面包了泥块,刚点燃的炮沉入水中,就会有哑炮的风险,所以必须等到引线由火苗变成青烟,方才扔进。

这时只听水中沉闷的“轰隆”一声,水底的泥沙都被轰了出来,轰炸处逐渐浑浊起来,被炸死的白飘鱼、蛇花鱼、爬岩鱼就肚子翻白慢慢漂了上来,就可以用小鱼网去捞了。不过由于我们的“鱼雷”威力一般,炸死的鱼并不多,也就只有几条小鱼,这种方式重要的是趣味性,且有点破坏性。等我稍大一些,觉得这方法不可持续,就不再炸鱼了。

三、发洪水时用虾耙捞鱼

这种情况,是收获比较多的时候,就是发洪水时用虾耙捞鱼,这也是表哥教我的。所谓“易涨易退山溪水”,凯里的气候,春季冷暖空气交替,常造成大风、大雨,在初夏,也往往大雨、暴雨,桐木河会涨到河道边接近田坎之处,此时水流极为湍急,有漩涡、水涡各种危险状况,一般人不会靠近。但这时,表哥和我带着一个虾耙(苗语称为zangx)和鱼篓到河边,顺着洪水边缘捞鱼。

为何如此?因为洪水之时,河流两岸的泥沙、杂草、树枝等杂物冲入水中,使得水中极为混浊,水流很急,而且含氧量又降低了,因此很多原来在水中央或者深水区的鱼,都会游到河流边缘来避难,而且由于水漫河滩直达水田,很多田里养的鱼也会跳出来,进入河中,所以只需要拿着虾耙顺流捞鱼,往往收获很大。

这必须是顺流去捞,因为洪水水流流速极快、力量极大,逆流捞鱼危险性很大,稍不小心就可能被冲入洪水中,那真是人鱼两空了。大洪水时,七星鱼(nailgad,意稻米鱼)、鲤鱼(nailgit)、鲫鱼(nailbangl)、泥鳅(naildab)、黄鳝(naillies)、白飘鱼、蛇花鱼、爬岩鱼......几乎所有桐木河的鱼类,都有可能出现在河水边缘上。只要运气好,就都能满载而归,大家都能开心好几天。

但由于水漫河滩,也会有滑脚入水的风险,我们就有这个经历,这一滑脚,便将捞来的鱼都打散入河中了,不过只要人没被冲走,就还好。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桐木河,河边上苗家人常靠捉鱼吃肉,每到暑假,我都被晒得黑不溜秋,但我乐此不疲。等到表哥小学毕业去外地读初中后,我继续带着自己的小兄弟一起在河边摸鱼。

不过随着后来人们开始电鱼、炸鱼,鱼的数量越来越少了,随后我也升学去往外地求学工作。曾听外公说,解放以前,没有发明猛烈的电鱼、炸鱼等现代技术的时候,小河中的鱼曾经多到不怕人,如果有人去河边洗菜,鱼群围过来吃菜叶。

现在小河已经不能炸鱼、电鱼。不过徒手摸鱼,大概没有禁止吧,不知到现在,当时的小兄弟们有没有把摸鱼的传统传下去。

下河捕鱼,上山打猎,这可能是男性自原始社会延续下的雄性基因本能;冒险心理,其实也是促进男士自立、上进的一种本能动力。我们除了在小河里摸鱼,其实农田、水塘之中,都有过摸鱼经历。后来到了湾水镇的重安江,就开始了在大河边捉鱼,我第一次到海边时,竟也想着去捕鱼。

现在看来,河中捉鱼,除了有趣、有利之外,大概也算是小时候桐木河对我“自力更生——自己找肉吃”的一种自然教育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